1.简答题- (共1题)
1.
普坦汉姆曾说过:“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远离世界大战是人类必须关注的问题。结合所学回答:
(1)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有何不同?
(2)亚里士多德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二战期间,为了维护和平,共同打击法西斯,宣告世界正义力量联合起来的标志是什么?请举一例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史实。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中,粉碎“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和宣告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灭,成为全国抗战重要转折点的战役分别是什么?
(1)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有何不同?
(2)亚里士多德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二战期间,为了维护和平,共同打击法西斯,宣告世界正义力量联合起来的标志是什么?请举一例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史实。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中,粉碎“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和宣告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灭,成为全国抗战重要转折点的战役分别是什么?
2.综合题- (共4题)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就是利用市场规律维护工农联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历史证明,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它成为苏联发展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中“维护工农联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政策施行“十分成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并概括指出该模式在苏联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的变化。
(4)综上,对于经济改革之路,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就是利用市场规律维护工农联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历史证明,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它成为苏联发展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二 在经过相当大的动摇后,斯大林决定放弃新经济政策,支持工业和农业都由莫斯科控制和管理的中央集权经济,这不仅意味着政府对工厂的继续经营管理——像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情况一样,而且意味着政府通过农民土地集体化对农业的控制,对俄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件祸福兼有的事情。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二战以后,这一苏联实验的多方面影响变成了几乎完全负面的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渐渐地落在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后面,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则因仍然缺乏而引人注目,结果也就导致了苏联这一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 三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因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仅限于国家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可以说,这种改革还是企业外部的,而不是企业内里的,而进入90年代后,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则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摘编自杨圣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中“维护工农联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政策施行“十分成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并概括指出该模式在苏联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的变化。
(4)综上,对于经济改革之路,谈谈你的认识。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9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政体,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体建立带来的“国际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有哪些相似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说明拿破仑对近代欧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上,归纳17-18世纪欧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材料一 1689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政体,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爆发于18世纪末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首先,两者都根源于同样的启蒙观念:自由、平等和正义;其次,两国在革命之初,曾经互相援助,互相鼓舞,许多法国将军和士兵曾参与了美国革命,美国政治家们也乐意为法国政体设计出谋划策;再次,两者具有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建立一种以公共主权和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政府。——苏珊·邓恩《姊妹革命——法国的闪电与美国的阳光》
材料三 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乔治·勒费弗尔《破仑时代》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体建立带来的“国际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有哪些相似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说明拿破仑对近代欧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上,归纳17-18世纪欧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3.判断题- (共1题)
6.
观察地图后判断: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14世纪末,哥伦布到达了美洲。
(2)达·伽马经好望角到达了亚洲。
(3)麦哲伦经大西洋西行,历时三年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联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5)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殖民者殖民掠夺的狂潮。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14世纪末,哥伦布到达了美洲。
(2)达·伽马经好望角到达了亚洲。
(3)麦哲伦经大西洋西行,历时三年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联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5)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殖民者殖民掠夺的狂潮。
4.选择题- (共15题)
8.
有人说,“五四运动就像黑夜里的星火燃起了人们的希望,照亮了人们前进的征程。”这一说法是因为五四运动
①斗争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
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斗争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
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9.
历史建筑是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所示建筑物是遵义会议会址,它见证了下列哪一史实?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
B.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为政治局常委 |
C.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D.把***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
12.
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字排列,正确的是
①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①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③①②④ |
D.②①③④ |
14.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走向衰落 |
B.七七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C.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
D.设置上海浦东新区——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为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区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这表明此次改革
A.废除了贵族对部民的私有制 |
B.效仿唐朝,颁行了租庸调制 |
C.在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
D.使日本的土地归农民私有 |
19.
恩格斯评价哥白尼的一本著作时说:“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这本是
A.《神曲》 |
B.《物种起源》 |
C.《天体运行论》 |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20.
1862年,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宣言被马克思称为“在联邦成立以来的美国史上最重要的文件”。此文件
A.使美国赢得了独立 |
B.废除了黑奴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
C.使美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
D.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鼓舞人民战斗热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综合题:(4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