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2018届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522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1

1.综合题(共3题)

1.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了十月革命,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陈独秀信仰的“共和政体”是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为改变国民思想冷漠的这种现状,陈独秀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哪里?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它宣传了什么时代精神?
(3)从材料二到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宣传内容有何变化?据材料其宣传新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在哪里?
(4)综合上述材料,新文化运动在当时有哪些作用?
2.
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是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我们应该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1787年宪法被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1787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其最明显最严重的缺点在于承认了黑人奴隶制,为宪政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日后美国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摘编自2018年网络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指什么?该制度的建立是依据什么法律文献?据材料分析该制度对英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美国1787年宪法是为巩固哪次革命成果而颁布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后来是如何解决该宪法“最明显最严重的缺点”的?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民主共和制呈现的最显著特点?美、英两国的国家政权中心有何不同?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当今世界各国采取的不同政治制度?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性战争,对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1942年夏季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陷入了被动局面;德、意法西斯丧失了东北非战场的主动权;德国法西斯在苏联战场不断遭到失败,……人们确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已经到来,战争正在朝着有利于盟军的方面发展。
——改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1945年2月,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举行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改编自北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的全球霸权的破坏,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摘编自2018年网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得照抄)
(2)材料二中“哪些战场的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二战的“转折”开始于哪一事件?
(3)材料三中的重大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达成的?以这次会议为基准形成了怎样的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4)据材料四,二战对欧洲有何影响?逐渐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是由哪两个大国主宰?
(5)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选择题(共18题)

4.
“孝文仁孝……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场改革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贞观新政
5.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下列属于元朝的历史贡献是
A.设立郡县制
B.开创科举制
C.实行分封制
D.创立行省制度
6.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段话表明明太祖罢丞相主要原因是
A.加强文化控制
B.使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
C.相权威胁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D.加强经济管理
7.
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对外交往与冲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8.
五四青年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中国青年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广大青年勇于承担起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下列关于五四爱国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
C.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9.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艇撞向敌舰,英勇牺牲的战役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0.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与第二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1.
“以***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把革命的主要力量转移到农村,成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变,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条道路开始于
A.八一南昌起义
B.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2.
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块贫瘠的土地,自从中央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文中的“这里”是指
A.瑞金
B.遵义
C.延安
D.北平
13.
解决“西安事变”、“北平解放”和“西藏解放”的共同方式是( )
A.和平B.武力C.一国两制D.民族区域自治
14.
***在《七律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D.商讨新中国事宜
15.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互助合作)”为此开展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D.实行包干到户
16.
1972年,尼克松下飞机后主动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并动情的说:“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他说的“另一个时代”是指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世界进入信息时代
C.中国加入APEC
D.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7.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当初为解决
A.香港问题而提出的
B.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C.澳门问题而提出的
D.港、澳、台问题而提出的
18.
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该史学家认为拿破仑战争
A.对全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甚微
B.完全摧毁欧洲各国封建君主制度
C.打击封建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D.推动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到高潮
19.
观察下图《向“距离”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时间轴的“某时代”是指“蒸汽时代”
B.②对应的括号中应该填上“在蓝天飞翔”
C.“在太空遨游”的交通工具是“宇宙飞船”
D.美国始终处于向“距离”挑战的领先地位
20.
俄国l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不同点是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废除了农奴制度
21.
前南斯拉夫政府在1977年作出决定,在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将此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该活动纪念的是
A.凡尔登战役B.萨拉热窝事件
C.攻占巴士底狱D.萨拉托加大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