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朝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朝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材料二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3)材料三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历史不断前行,法治建设只有跟上实践的脚步,才能发挥引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述石柱记叙了哪部古代法典的内容?依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材料二:“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2)材料二是一份在中国最早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文件,这一文件是什么?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示中美国三个机构分别行使的权力有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等,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依据是哪部法律文件?
材料四: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接马匹一样。法国直到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与“1804年”相关的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
材料五:该法案规定各行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使美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渡过危机。
(5)依据材料五,写出该法案的名称
(6)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一:


(1)上述石柱记叙了哪部古代法典的内容?依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材料二:“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2)材料二是一份在中国最早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文件,这一文件是什么?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示中美国三个机构分别行使的权力有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等,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依据是哪部法律文件?
材料四: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接马匹一样。法国直到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与“1804年”相关的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
材料五:该法案规定各行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使美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渡过危机。
(5)依据材料五,写出该法案的名称
(6)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3.
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从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哪一条最重要?
材料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
材料三:华盛顿纪念塔内有一块石碑,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即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马行疾也)骎乎三代之遗志。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材料五: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
(5)材料中说俄国“能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这个政策有什么特点?
(6)作为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上述历史人物,应确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从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哪一条最重要?
材料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
——傅雷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材料是傅雷对达·芬奇的哪一部作品的评价?材料三:华盛顿纪念塔内有一块石碑,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即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马行疾也)骎乎三代之遗志。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上
(3)根据材料概括华盛顿的伟大贡献。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4)材料中孙中山为建立“至完美的国家”而领导了辛亥革命,其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是什么?材料五: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
(5)材料中说俄国“能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这个政策有什么特点?
(6)作为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上述历史人物,应确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4.
大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时间长河中“驾驶航船”的技能和经验,以下材料均摘编自英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国家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的行动为中心。
(1)分析材料一,据所学知识回答,德国“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战后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二战以后,不仅莫内等“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撤的新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有心肠不错、乐于助人的美国,它愿意以合作的方点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财政援助。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矛盾重重的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3)分析上图,从D段你可以看出中苏粮食产量有何变化?哪一经济模式导致了苏联的发展“矛盾重重”?
(4)有人认为,新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必然会发生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材料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国家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的行动为中心。
(1)分析材料一,据所学知识回答,德国“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战后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二战以后,不仅莫内等“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撤的新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有心肠不错、乐于助人的美国,它愿意以合作的方点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财政援助。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矛盾重重的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3)分析上图,从D段你可以看出中苏粮食产量有何变化?哪一经济模式导致了苏联的发展“矛盾重重”?
(4)有人认为,新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必然会发生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2.选择题- (共14题)
6.
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

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①出现盛世 对外开放 使用火药 ②国家统一 商业繁荣 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 贸易发达 发明司南 ④强化皇权 闭关锁国 科技落后

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①出现盛世 对外开放 使用火药 ②国家统一 商业繁荣 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 贸易发达 发明司南 ④强化皇权 闭关锁国 科技落后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8.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
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
10.
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这里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2.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列文(同情农奴的农奴主)之口说:“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列文所说的这些变化是因为
A.1861年改革 |
B.新经济政策 |
C.十月革命 |
D.斯大林模式 |
13.
“在1689年的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它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正式结束了。”该岛国这一历史转折的实现是通过
A.发表《独立宣言》 |
B.发动“光荣革命” |
C.颁布《权利法案》 |
D.建立反法同盟 |
15.
1921到1925年之间,福特汽车价格下降了六分之五,购买一辆福特汽车还不到一般工人三个月的工资;1929年,美国几乎平均每家拥有一辆汽车。这主要得益于
A.生产技术改进 | B.蒸汽机的发明 | C.内燃机的应用 | D.计算机的普及 |
16.
目前,泰州正在加速打造新型的智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在体会一部智能手机下载APP(微信或支付宝)走遍泰州,一部手机“手一划”,衣、食、住、行全搞定的便捷生活。产生上述变化的关键性技术是
A.原子能技术 |
B.空间技术 |
C.计算机网络技术 |
D.生物技术 |
17.
《凡尔赛条约》的缔造者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指出:“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下列事件能证实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预言的是
A.组织三国同盟,对抗三国协约 | B.出兵山东,占领青岛 |
C.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二战 | D.成立国联,对抗英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