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改革两手抓,一手是抓军事,能打仗、打胜仗;另一手是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利出于地”、“名出于战”,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方面去。这个体制坚持了130多年,一直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
——张国刚《商鞅变法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台湾著名学者高阳
材料四 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雨果《悲惨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抓军事”“抓种粮”的措施指什么?这场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拓跋宏”指哪位皇帝?其“接受汉文化”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糊裱”“堵漏”指李鸿章等掀起的哪场运动?该运动有何积极作用?
(4)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主人公“卓越”和“污点”的主要表现。
(5)综合以上材料,试谈谈你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看法。
材料一 商鞅的改革两手抓,一手是抓军事,能打仗、打胜仗;另一手是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利出于地”、“名出于战”,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方面去。这个体制坚持了130多年,一直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
——张国刚《商鞅变法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台湾著名学者高阳
材料四 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雨果《悲惨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抓军事”“抓种粮”的措施指什么?这场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拓跋宏”指哪位皇帝?其“接受汉文化”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糊裱”“堵漏”指李鸿章等掀起的哪场运动?该运动有何积极作用?
(4)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主人公“卓越”和“污点”的主要表现。
(5)综合以上材料,试谈谈你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看法。
2.
(题文)沟通与交流是解决国家间争端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协议。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二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某次国际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2018年4月2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4月4日,中国发布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中国对原产于美国106项商品加征关税。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启动争端解决程序。
——摘编自新华网
请回答:
(1)试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出自哪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与会国之间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异”“同”?
(2)材料二决议出自哪次国际会议?这一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试据材料四概括中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你认为从材料一、二、三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能吸取怎样的智慧?
材料一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协议。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二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某次国际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2018年4月2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4月4日,中国发布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中国对原产于美国106项商品加征关税。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启动争端解决程序。
——摘编自新华网
请回答:
(1)试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出自哪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与会国之间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异”“同”?
(2)材料二决议出自哪次国际会议?这一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试据材料四概括中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你认为从材料一、二、三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能吸取怎样的智慧?
3.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相对应解决了机器动力问题、能源传输问题、信息处理及传输问题,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我认为,下一次工业革命是能完全替代人角色的智能机器人革命。
——黄晓庆(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材料三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
——《科技革命》
材料四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如何“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试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解决了机器动力问题、能源传输问题、信息处理及传输问题”的发明。
(3)试以18世纪的技术革命为例,说明材料三中“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
(4)材料四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5)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相对应解决了机器动力问题、能源传输问题、信息处理及传输问题,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我认为,下一次工业革命是能完全替代人角色的智能机器人革命。
——黄晓庆(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材料三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
——《科技革命》
材料四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学成果 项目 | 基础研究 年份(A) | 应用研究 年份(B) | 生产推广 年份(C) | B﹣A年 年差 | C﹣B年 年差 | C﹣A年 年差 |
蒸汽机 | 1687 | 1711 | 1785 | 24年 | 74年 | 98年 |
发电机 | 1831 | 1888 | 1889 | 57年 | 1年 | 58年 |
计算机 | 1936 | 1946 | 1946 | 10年 | 0年 | 10年 |
激光 | 1958 | 1960 | 1961 | 2年 | 1年 | 3年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如何“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试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解决了机器动力问题、能源传输问题、信息处理及传输问题”的发明。
(3)试以18世纪的技术革命为例,说明材料三中“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
(4)材料四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5)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2.选择题- (共18题)
4.
(题文)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请将以下关于民族问题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 设立宣政院 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
④民族区域自治 ⑤册封达赖、班禅
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 设立宣政院 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
④民族区域自治 ⑤册封达赖、班禅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②⑤④ | C.③①⑤②④ | D.①③⑤②④ |
5.
辛亥元老吴玉章回忆说:“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么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推动了“实业救国”高潮的到来 |
C.赔偿军费2100万元,加重了人民负担 | D.刺激了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
6.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
C.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 | D.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
7.
中国共产党的会议史就是一部中共党史,下列会议与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选项 | 会议 | 内容 |
A | 遵义会议 | 确立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
C | 中共十三大 | 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D | 中共十五大 |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A.A |
B.B |
C.C |
D.D |
8.
(题文)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
A.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
C.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
D.五四运动体现了爱国奉献的精神 |
9.
某剧组要拍摄一部民国题材的影视剧,下列场景不应该出现的是
A.1912年,政府颁布了剪辫、废缠足的法令 |
B.1918年前后,上海报纸上刊登大生纱厂的股票行情天天看涨 |
C.1937年,记者从东北用电报发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被炸毁的报道 |
D.1945年8月,重庆民主人士在机场迎接国共谈判的共产党领导人*** |
11.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中国人民的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标志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B.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一五计划完成 |
12.
历史和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相互交融的。下列作品中集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于一体的是
A.《荷马史诗》 《三国演义》 | B.《荷马史诗》 《史记》 |
C.《俄底浦斯王》《天方夜谭》 | D.《念奴娇·赤壁怀古》《神曲》 |
13.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当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政治桎梏,这个民族就必须打破这种桎梏”。下列法律文件的颁布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权利法案》 | B.《人权宣言》 | C.《独立宣言》 | D.《共产党宣言》 |
14.
(题文)19世纪60-70年代,一些国家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其中发生在亚洲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南北战争 | C.农奴制改革 | D.明治维新 |
15.
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材料中引起世界大国命运“又一次兴衰消长”的是
A.工业革命 | B.经济危机 | C.殖民扩张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16.
(题文)20世纪30年代,“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这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关于这一选择,说法正确的是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 | B.重视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C.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D.杜绝经济崩溃再度发生的可能 |
17.
(题文)历史漫画可以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对以下漫画的解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表明法西斯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才是解决危机的“生路” |
B.图二表明三个法西斯已经结成同盟,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
C.图三中的结局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
D.这组漫画中的主角代表的是法西斯德国,它警示战争是一条“死路” |
18.
《国际关系史》记载:“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没有军事意义上的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造成13万人伤亡。国务卿贝尔纳斯所说:‘炸弹扔在日本,正是为了在俄国收到效果。’”由此可见,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根本意图是
A.攫取世界霸权 |
B.威慑苏联 |
C.验证核威力 |
D.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
20.
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小明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小华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下列能印证小明观点的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 B.战乱频繁,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
C.政权割据,形成国家分裂局面 | D.破坏民族团结,不利民族交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