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广东省湛江市九年级下学期初中毕业生学业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495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2/6/14

1.综合题(共2题)

1.
历史探究: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习,在我国历时上千年。以妇女缠足开始到最终被禁绝,可以观察到历史的变化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南村缀耕录》里说:南唐李后主令宫嫔“以帛绕足,令纤小”,“由是人效之”。古人认为缠足女人“莲步半折小弓弓,莺转一声娇滴滴”,于是“三寸金莲”受到啧啧称赞。
材料二  林语堂(1895-1976)曾著文揭露妇女缠足的罪恶目的:“缠足是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象征”,是“提倡男女隔离的一个手段”。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不断有人反对给妇女缠足。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妇女缠足。
——中国地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1950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政务员下达了关于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到50年代末期,残害中国妇女一千多年的缠足被彻底禁绝了。
——周青松《中国女性文化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受到啧啧称赞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林语堂认为妇女缠足的危害是什么?(2分)
(3)综合以上探究学习,材料二、三、四指出妇女缠足最终被禁绝的原因是什么?(4分)禁止妇女缠足对妇女有什么好处?(2分)
2.
如图,图说历史:这里的每幅图片都在述说着一段历史。请根据相关信息,将其与历史事件连接,相信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每空1分,共10分)

看图后,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A.图(1)展示的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它的发明者是德国的,它属于第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一系列先进科技发明使德国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二,超过了老牌帝国英国和国。
B.图(2)是一战前德国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结成的军事同盟,名称叫。一战战败后,德国被迫在巴黎签下了条约。过度的惩罚引发了德国人民普遍的不满。20世纪30年代德国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
C.一纸约文和一个没有制约力的规定是无法遏制德国的,20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图(3)寓意战败后的德国领土分裂,这是由二战后期美国、英国和
三国召开的会议决定的。
D.图(4)寓意分裂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互相对立、各归其主的状况。1955年组织的成立,最终标志着世界政治格局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与法国等六国建立统一的共同市场,目的是。自此,其国际地位逐渐得到恢复。
 

2.选择题(共20题)

3.
“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做法不包括
A.迁都洛阳B.使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C.穿汉服、说汉话D.禁止与汉族通婚
4.

上海芭蕾舞剧团创作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是根据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享誉世界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该剧在国内赢得观众好评,在英格兰国家歌剧院上演也获成功。这表明(   )。

5.

上海芭蕾舞剧团创作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是根据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享誉世界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该剧在国内赢得观众好评,在英格兰国家歌剧院上演也获成功。这表明(   )。

6.
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苏湖熟,天下足。”“蜀锦冠天下。”等谚语可以归纳出宋元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A.经济中心的南移B.民族关系的发展
C.政权的并立D.专制统治的加强
7.
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以下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③中国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②①③D.③①②
8.
如图,下列图片最能反映70年代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的是
A.万隆会议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APEC会议D.加入WTO
9.

近年来,伴随中外文化的交流,春节已走出国门,正如《欧洲时报》所说“从亚洲到拉美,从欧洲到大洋洲,中国的春节逐步从民间走进各国的主流社会。”这说明(   )。

10.
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简称“海研会”)于2011年12月23日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展望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D.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11.
他“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因为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袁隆平B.雷法C.邓小平D.邓稼先
12.

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孙中山的誓言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   )。

13.
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年轻的婆罗门在旅途中十分饥饿,当时一同赶路的贱民拿出自己的食物给他吃,饥不择食的婆罗门立即狼吞虎咽地吃了。回家后,他想自己是婆罗门,怎么能吃贱民的食物呢?他越想越后悔,忍不住大口地吐食物,最后大口吐血而死。你认为这个故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A.古中国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埃及
14.

从古至今,历代能人志士总有那么一种情怀,一种牵挂,让人感动,让人砥砺前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莫不如此。这种情怀、这种牵挂(   )。

①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④体现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15.
1492年10月12日,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他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这句话中的“他”是
A.达·伽马B.哥伦布C.迪亚士D.麦哲伦
1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族人民用辛劳、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期的抗雪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国庆阅兵精神。这些精神(   )。

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

③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体,具有世界性和永恒性

1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族人民用辛劳、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期的抗雪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国庆阅兵精神。这些精神(   )。

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

③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体,具有世界性和永恒性

1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族人民用辛劳、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期的抗雪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国庆阅兵精神。这些精神(   )。

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

③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体,具有世界性和永恒性

19.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大力发展教育
C.提倡文明开化
D.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20.如图,已知∠ABC=90°,D是直线AB上的点,AD=BC.

21.如图,已知∠ABC=90°,D是直线AB上的点,AD=BC.

22.如图,已知∠ABC=90°,D是直线AB上的点,AD=BC.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