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材料一 《南村缀耕录》里说:南唐李后主令宫嫔“以帛绕足,令纤小”,“由是人效之”。古人认为缠足女人“莲步半折小弓弓,莺转一声娇滴滴”,于是“三寸金莲”受到啧啧称赞。
材料二 林语堂(1895-1976)曾著文揭露妇女缠足的罪恶目的:“缠足是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象征”,是“提倡男女隔离的一个手段”。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不断有人反对给妇女缠足。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妇女缠足。
——中国地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1950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政务员下达了关于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到50年代末期,残害中国妇女一千多年的缠足被彻底禁绝了。
——周青松《中国女性文化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受到啧啧称赞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林语堂认为妇女缠足的危害是什么?(2分)
(3)综合以上探究学习,材料二、三、四指出妇女缠足最终被禁绝的原因是什么?(4分)禁止妇女缠足对妇女有什么好处?(2分)

看图后,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A.图(1)展示的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它的发明者是德国的,它属于第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一系列先进科技发明使德国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二,超过了老牌帝国英国和国。 |
B.图(2)是一战前德国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结成的军事同盟,名称叫。一战战败后,德国被迫在巴黎签下了条约。过度的惩罚引发了德国人民普遍的不满。20世纪30年代德国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 |
C.一纸约文和一个没有制约力的规定是无法遏制德国的,20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图(3)寓意战败后的德国领土分裂,这是由二战后期美国、英国和 三国召开的会议决定的。 |
D.图(4)寓意分裂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互相对立、各归其主的状况。1955年组织的成立,最终标志着世界政治格局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与法国等六国建立统一的共同市场,目的是。自此,其国际地位逐渐得到恢复。 |
2.选择题- (共20题)
A.迁都洛阳 | B.使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
C.穿汉服、说汉话 | D.禁止与汉族通婚 |
A.经济中心的南移 | B.民族关系的发展 |
C.政权的并立 | D.专制统治的加强 |
①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③中国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A.①②③ | B.②③① |
C.②①③ | D.③①②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C.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 D.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
A.古中国 | B.古巴比伦 | C.古印度 | D.古埃及 |
从古至今,历代能人志士总有那么一种情怀,一种牵挂,让人感动,让人砥砺前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莫不如此。这种情怀、这种牵挂( )。
①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④体现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族人民用辛劳、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期的抗雪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国庆阅兵精神。这些精神( )。
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
③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体,具有世界性和永恒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族人民用辛劳、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期的抗雪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国庆阅兵精神。这些精神( )。
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
③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体,具有世界性和永恒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族人民用辛劳、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期的抗雪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国庆阅兵精神。这些精神( )。
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
③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体,具有世界性和永恒性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B.大力发展教育 |
C.提倡文明开化 |
D.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