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12分)科技革命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使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政治结构”是什么?(2分)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的?(2分)
材料二 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汽车跑起了,飞机飞起来了。
——选自川教版《世界历史
(2)材料二中提到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哪次科技革命中?(2分)让汽车跑起来的动力机是什么?(2分)
材料三 一是酝酿已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战后勃然兴起,为生产力的革命性突飞猛进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把生产力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这场新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传统的产业部类得到调整从而焕发出生机,使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应运而生,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使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政治结构”是什么?(2分)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的?(2分)
材料二 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汽车跑起了,飞机飞起来了。
——选自川教版《世界历史
(2)材料二中提到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哪次科技革命中?(2分)让汽车跑起来的动力机是什么?(2分)
材料三 一是酝酿已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战后勃然兴起,为生产力的革命性突飞猛进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把生产力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这场新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传统的产业部类得到调整从而焕发出生机,使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应运而生,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
2.
(18分)美国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它从大英帝国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后,顺势而动,成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新问题是,由于法国进攻的危险已消除,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精神正在不断增强。另一个新问题是,英国政府在获得巨大的新殖民地以后,决定加紧对帝国组织的控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国革命》
材料二 马克思说: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三 “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四 1980年,里根上台后实行 “新保守主义”。所谓“保守”是宣扬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人民、地方和州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面临着哪两个问题?(4分)这两个问题的激化导致了哪一战争的爆发?(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两种制度斗争的焦点是什么?(2分)哪一战争的爆发证明两种制度不能“和平共处”了?(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所提到的八年前的“恐惧”是指什么?(2分)试说明他采取的行动及其特点。(4分)
(4)据材料四归纳出里根的施政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最大不同点。(2分)
材料一 一个新问题是,由于法国进攻的危险已消除,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精神正在不断增强。另一个新问题是,英国政府在获得巨大的新殖民地以后,决定加紧对帝国组织的控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国革命》
材料二 马克思说: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三 “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四 1980年,里根上台后实行 “新保守主义”。所谓“保守”是宣扬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人民、地方和州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面临着哪两个问题?(4分)这两个问题的激化导致了哪一战争的爆发?(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两种制度斗争的焦点是什么?(2分)哪一战争的爆发证明两种制度不能“和平共处”了?(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所提到的八年前的“恐惧”是指什么?(2分)试说明他采取的行动及其特点。(4分)
(4)据材料四归纳出里根的施政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最大不同点。(2分)
3.
(12分)历史不容忘记。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相继展开,警示我们勿忘历史,远离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4分)
材料二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4分)
材料三 1945年5月8 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战争结束了”的“战争”是指哪次战争?(2分)哪一组织的建立加快了这场战争的结束?(2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统计表
战争名称 | 参战国 | 持续时间 | 卷入人口 | 参战人员 | 伤亡人员 | 直接经济损失 |
一战 | 30多个 | 4年多 | 15亿 | 0.7亿 | 0.3亿 | 1805亿美元 |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4分)
材料二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4分)
材料三 1945年5月8 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战争结束了”的“战争”是指哪次战争?(2分)哪一组织的建立加快了这场战争的结束?(2分)
2.选择题- (共13题)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下列观点跟他的评论视角基本一致的是()
①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发展
②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③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④规范了对外贸易
①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发展
②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③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④规范了对外贸易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1.
以《上学记》名动书坛的何兆武先生,曾到过“光复”后的台湾,他说:“到了那时的台湾,你就感觉是到了异国,到了另外一个国家,而不是中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 B.日本占领台湾五十年 |
C.国民党长期占据台湾 | D.英国的长期占领 |
12.
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下列可以证明他的伟大之处的历史事件是
A.签订《马关条约》 | B.签订《辛丑条约》 |
C.领导洋务运动 | D.领导维新变法 |
13.
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魏源在下图所示著作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 自强与求富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民主与科学

A. 自强与求富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民主与科学
15.
有这样一幅对联:“一国两制谋一统,两岸三地求发展”。对这幅对联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统一 |
B.“一国两制”促成了香港澳门的回归 |
C.“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
D.“一国两制”的历史使命已完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