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九年级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457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6/6

1.综合题(共3题)

1.
对外贸易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仍在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马戛尔尼使团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访华时日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达的原因。
(2)材料二中费正清评述的“某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与明清统治者分别是如何对待对外贸易的,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
2.
民主、自由是人类社会不懈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材料三   北美社会的演变在一些方面超过了旧大陆。……诚然,殖民地曾经被用于解释和证明他们反抗国王乔治三世和英国议会合法性的思想就主要来自“英国人的权利”的传统定义。此外,更激进的“人的权利”的定义也发挥了作用。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四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示分别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怎样的特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导致上述政治文明特点差异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政治体制的角度说明“北美社会的演变在一些方面超过了旧大陆”。
(3)近代中国确立“共和体制”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四中唤醒国家及人民“更基本的东西”又是什么?
(4)据材料五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
奥巴马在首次当选美国总统后的演讲中说道:“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45年后……意识形态上的相互猜忌,却使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转为情感上的不合……包围与颠覆——这对孪生妖孽,在双方似乎能证实自己的假设不虚时,便真正成为一种存在的实体了。
——(美)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材料四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中美双方联合发表的某外交文件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明智试验”指的是什么?对于材料中称罗斯福是“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应该作何解读?
⑵据材料二分析二战初期美国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
⑶体现材料三中美苏“包围与颠覆”的“实体”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⑷材料四的“某外交文件”指的是什么?
⑸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美国从哪些方面“懂得”并进行了改变?

2.选择题(共9题)

4.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反映材料所述现象的是(  )
A.商鞅变法B.百家争鸣
C.孝文帝改革 D.郑和下西洋
5.
下列诗句中颂扬左宗棠收复新疆业绩的是(  )
A.不为封侯为海平,招民组建戚家军
B.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C.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D.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6.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7.
***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这说明(  )
A.南京国民政府阶级属性已改变
B.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
C.国共双方总结了百团大战经验
D.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取得了成效
8.
***指出:“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该“转折点”事件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西安事变得以和平的解决
C.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总统府
9.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农民个体经营组织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组织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人类文明交往,有和平交流、暴力冲突两种方式。以下属于和平交流方式的是(  )
A.布匿战争 B.中俄雅克萨之战
C.希波战争D.马可·波罗来华
11.
下图为英国煤产量示意图。导致179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改良蒸汽机发明后对煤炭需求剧增
B.“三角贸易”远程航行的燃料需求
C.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
D.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迅速燃遍全球
12.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明治天皇B.列宁
C.赫鲁晓夫 D.卡达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