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455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8/29

1.综合题(共4题)

1.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影响来看,两者可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赢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力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下重手。  
——摘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树根),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之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汾》
材料三:北魂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   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为了解决三个“低下”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为解决生产力低下,采取了:    
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采取了:  
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采取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的改革成功处理好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请简述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三: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力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釞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唐朝时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是如何处理与匈奴之间关系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这句话中的“朕”是谁?这句话说明他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请用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一历史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阐述问题。
朝代
人物
历史事件
秦朝
秦始皇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
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
唐朝
唐太宗
设立三省六部,……
明朝
明太祖
废丞相设三司,……
清朝
雍正帝
设立军机处,……
 
(1)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以秦朝和明朝为例,对提炼的主题加以阐述说明。(提示:从事件所涉及的史实及影响方面进行阐述,史实阐述与主题要相符合。)
4.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一条著名的商路

材料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材料三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材料四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出这一条商路的起点和终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条商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

2.选择题(共8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晋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
②两晋时期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
③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④张仲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⑤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⑥隋唐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
A.①②③⑤B.①③⑤
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
6.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B.秦隋元
C.秦元明D.隋元明
7.
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的历史事件是
A.隋朝派人到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同台湾的联系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清朝设立台湾府
8.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 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D.《资治通鉴》
9.
“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 ’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A.“科技立国”政策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模式D.改革开放
10.
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B.种植水稻
C.穿着麻布衣服D.烧烤食物
11.
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 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 药
12.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B.禅让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