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443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0

1.综合题(共3题)

1.
材料一
  
材料二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材料一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何处?有何意义?远航为什么被废止?
(2)材料一到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
2.
   材料一
 
材料二 金本巴瓶即金瓶,珍藏于西藏拉萨大昭寺。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所赐。通高34厘米。通体以莲瓣纹、如意头纹、缠枝纹等图案组成
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朝代与哪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关系
②材料二时期,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
3.
材料一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写出明清为加强皇权在政治,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选择题(共10题)

4.
山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北方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以下历史事件与山西有关的是( )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北宋与辽的和战④明设奴儿干都司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
下列不属于晚明科技成就的是( )
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
6.
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朝代
西汉
西晋
唐代
北宋
北方
965万户
149万户
493万户
459万户
南方
111万户
65万户
257万户
830万户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B.政府统治比较开明
C.城市经济趋于活跃D.民族融合逐渐加强
7.
元朝时,管辖今山西地区的是( )
A.甘肃行省B.陕西行省C.河南江北行省D.中书省
8.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古称松江)一带的人们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妇女的事迹。请你判断,歌谣中的“黄婆婆”生活的朝代是(   )。
A.西汉B.隋朝C.唐朝D.元朝
9.
乾隆年间的苏州,据史料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清朝时苏州人口众多
B.清朝苏州商业繁荣
C.乾隆年间苏州地价上涨
D.乾隆年间苏州农业发达
10.
下列哪项不属于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
A.遗址B.甲骨文C.《史记》D.《西游记》
11.
乾隆皇帝信中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让洋人的日常得益于天朝的余润。”这体现了统治者的观念( )
A.盲目自大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对外开放
12.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体现了下列哪位将领的爱国情怀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13.
康乾盛世后不久,一方面“无业游民,数百万计居于川楚深山老林”,另一方面“地主田虽买,无人为耕”这段话反映了
A.人口剧增
B.耕地面积增加
C.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D.重农抑商

3.填空题(共1题)

14.
请将下列选项分类,(只填序号),并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①瓷器  ②秦兵马俑 ③故宫   ④云冈石窟    ⑤唐三彩  ⑥赵州桥
手工业品:    建筑工程:
雕塑艺术:
工匠精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0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