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368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

1.综合题(共3题)

1.
文明・传承・自信
(文字篇)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诏书发至桂林,出现了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文字的不统一,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因此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1)请写出上图中文字的名称 ,材料一中“书同文”的“文”是指
(选择对应的选项)(A.小篆B.甲骨文)
(思想篇)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2)材料二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写出“百家”中的两家。
(制度篇)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四 公元1001-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

(4)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列举出这一时期中国的两项科技发明。
(5)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请你综合本题四则材料论证这一观点。(至少要选取两则材料)
2.
开放・交流・反思
材料一 

(1)分别列出材料一中三个时期为丝绸之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填写对应序号)(①郑和②张骞③玄奖)
图一: 图二: 图三:
(2)与图一比较,图三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汉代时粳稻传到菲律宾,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后又传到非洲和欧洲,最后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明清时期通过东南亚传入中国的有玉米、南瓜、甘薯、番茄、烟草等。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代的冶铁工艺于两汉之际传至西域、中亚。六朝时期中国的制酒法、养蚕技术传入老挝。在吸收了埃及制造玻璃的技术后,我们制造的玻璃器皿的质量得到提高,品种也丰富起来。唐高宗曾患眼病,宫廷御医用从东罗马传入的眼科治疗技术,为高宗治好了眼病、恢复了其视力。中国的汉字、文学、建筑、艺术等等惠泽了近邻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中国汉代乐舞百戏艺术体系是在对西域各国的乐器、乐舞和杂技吸收和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唐代《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石竞琳《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3)依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三 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朝初年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并谈一谈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5)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3.
工业・交通・城市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东部海岸城市迅速实现区域城市化,东北部城市的繁荣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由于运输条件改善,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等因素,移民在西部进行的开发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的革命提高了农业产出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转向西部去寻找新的可开发的土地,其中一部分来到城市找工作,成为推动西部城市发展的一支力量。尽管内战前的美国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城市化国家,战前的三十年时间却是美国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三十年。
——摘编自董革非著《美国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画“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画”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画“○”
①19世纪上半叶,轮船和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应用,使东部向西部移民进程加速。
②美国农业革命解放的大量劳动力,成为推动西部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③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美国社会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④美国内战前,其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化国家。
材料二  20世纪初传统有轨电车运营里程数(千米)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说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钢铁、汽车、船舶、电器等许多重要生产领域,日本都名列世界前列。日本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汽车普及化。到1992年7月,日本各类汽车的总拥有台数已达到6000万台,不但导致空气污染,而且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摘编自李蓉蓉、郭惠斌等著《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汽车普及化的原因,并谈一谈汽车普及化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四  1994年,加拿大环保学者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了“绿色交通体系”的概念,并对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优先性排级,依次是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单人驾驶自用车。绿色交通旨在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提倡步行,提倡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减少高污染车辆的使用;提倡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与车辆。
——摘编自何玉宏《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运输业推动城市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2.选择题(共19题)

4.
下表所示是历史上某位皇帝改革措施的一部分。这部分措施的历史意义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5.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大一统局面的开创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开放的社会
6.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宋朝社会生活C.人口大量南迁D.苏杭生活富足
7.
如图是一幅残损的某朝代疆域图,该朝代是
A.元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8.
如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
A.三国 五代B.隋 五代C.隋 元D.三国 元
9.
从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君主制发展的趋势是
A.君臣礼仪的规范
B.君主专制的削弱
C.君臣关系的融治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0.
某同学喜欢积累名人名言,下图是他摘抄的文艺复兴时期两位作家的名言。这两句话都体现的精神是
A.民主科学
B.生物进化
C.自由平等
D.人文主义
11.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出现了下图所示现象。从图中我们直接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促进了物种交流
C.促进人文思想诞生
D.地圆学说被证实
12.
导致以上誓词发生变化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3.
某一人物传记中写道:“他对法国15年的统治有两个特点:国内改革和军事战役。前者巩固了公民成果,后者在邻国激起了民族主义反应并最后导致他的垮台。”请判断这本传记是
A.《克伦威尔传》
B.《华盛顿传》
C.《拿破仑传》
D.《玻利瓦尔传》
14.
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A.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B.都推翻了外国殖民统治
C.都促进了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D.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15.
导致下图现象出现的关键发明是
A.珍妮机
B.万能蒸汽机
C.汽车
D.发电机
16.
下图是对近代西方某一政治文件的介绍。该文件(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C.指导了法国大革命D.实行了三权分立
17.
以下表格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D.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与“解放农奴”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日本明治维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俄国1861年改革
D.俄国十月革命
19.
下图这本书最早刊行于1848年,它的问世标志着
A.人文主义出现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列宁主义诞生
D.斯大林模式形成
20.
下面的知识卡片概括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成就
A.阿基米德
B.牛顿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21.
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20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新经济政策
B.美国独立战争
C.罗斯福新政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2.
下图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其中的①②代表的史实是
A.日军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
B.雅尔塔会议召开;斯大林格勒战役
C.慕尼黑阴谋;诺曼底登陆
D.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