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人们的饮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1)将上图中的序号填写横线上。
种植粟的是____;
种植稻的是____;
人们种植不同粮食作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
材料二 “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2)依据材料二,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明朝时,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传入我国,使南方闲置的丘陵、旱地和大量沙地得到利用。高产作物的引进是人口膨胀的重要因素。明末的粮食作物结构是水稻占70%,小麦占15%,谷子、高粱等合占15%。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按重要性排列是水稻、小麦、玉米、甘薯、谷子、高梁。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与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概括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2007年,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其中外资持股5.8%。截至2018年6月,海外特许加盟企业6家,缅甸1家、日本2家、澳大利亚2家、加拿大1家。2018年春节期间,全聚德年夜饭走进美国、巴拿马,赢得赞誉。
(4)依据材料四,说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1)将上图中的序号填写横线上。
种植粟的是____;
种植稻的是____;
人们种植不同粮食作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
材料二 “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2)依据材料二,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明朝时,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传入我国,使南方闲置的丘陵、旱地和大量沙地得到利用。高产作物的引进是人口膨胀的重要因素。明末的粮食作物结构是水稻占70%,小麦占15%,谷子、高粱等合占15%。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按重要性排列是水稻、小麦、玉米、甘薯、谷子、高梁。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与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概括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2007年,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其中外资持股5.8%。截至2018年6月,海外特许加盟企业6家,缅甸1家、日本2家、澳大利亚2家、加拿大1家。2018年春节期间,全聚德年夜饭走进美国、巴拿马,赢得赞誉。
(4)依据材料四,说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2.
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校都由国家兴办,教育由官府垄断。教师由官员兼任,世代世袭。规定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受教育者一般为贵族。
春秋时期,一些声望高隆的学术大师创办私学,他们多是独立的自由职业者。各国对私学的教学内容不加干预,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安排课程,如儒者宣扬仁义之学,法家传播刑名之术等。教育对象也有所变化,如孔子的弟子南宫敬叔等是贵族子弟,子贡出生在富商家庭,颜回却非常贫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
(1)依据材料一,比较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教育方面的不同。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
材料二 汉武帝建元五年,《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显博士(研究、传授“五经”的太学教师),而原先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历久不置,最后事实上归于废止。汉代大力兴办官学,鼓励发展私学和社会教育。两汉能够维持四百余年,特别是东汉乱而不亡,与长期的教育分不开。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2)依据材料二,说出汉武帝推行的政策。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行这项政策的影响。
材料三
(3)将表格中①②补充完整。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两项措施的共同作用。
材料四 近代俄国和日本改革中的部分内容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俄国和日本教育改革的相同点。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校都由国家兴办,教育由官府垄断。教师由官员兼任,世代世袭。规定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受教育者一般为贵族。
春秋时期,一些声望高隆的学术大师创办私学,他们多是独立的自由职业者。各国对私学的教学内容不加干预,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安排课程,如儒者宣扬仁义之学,法家传播刑名之术等。教育对象也有所变化,如孔子的弟子南宫敬叔等是贵族子弟,子贡出生在富商家庭,颜回却非常贫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
(1)依据材料一,比较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教育方面的不同。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
材料二 汉武帝建元五年,《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显博士(研究、传授“五经”的太学教师),而原先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历久不置,最后事实上归于废止。汉代大力兴办官学,鼓励发展私学和社会教育。两汉能够维持四百余年,特别是东汉乱而不亡,与长期的教育分不开。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2)依据材料二,说出汉武帝推行的政策。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行这项政策的影响。
材料三
时期 | 措施 | 具体内容 |
明 | ① | 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章分为八个部分,强调“代圣贤立言”,不许自由发挥,严格规定体例和字数 |
② | 大兴文字狱 | 凡不利于统治的文字、著述和言行,一概被斥为“悖逆”,罗织罪名,然后处以重刑。从康熙到乾隆的100多年里,大小案件有90多起 |
(3)将表格中①②补充完整。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两项措施的共同作用。
材料四 近代俄国和日本改革中的部分内容
俄国 | 日本 |
17世纪末,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与西欧相比差距明显。彼得一世下令设立算术学校,同时学习造船、航海和建筑等技术。西方科技书籍被大量译成俄文。1725年成立俄国科学院,对近代俄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19世纪中叶,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系列条约,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明治天皇执政后,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确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设置了纺织、机械、冶金等课程,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输送了必要的人才 |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俄国和日本教育改革的相同点。
3.
交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材料一 从夏朝到战国的一千八百年中,中国历史上民族与民族间不断进行混合运动。战国末年,民族混合运动大体成熟,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秦汉大一统民族出现了。
先秦民族混合运动的发展,使先秦交通达到了某一水平,同时,先秦交通的新进展也推动了这种民族混合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先秦的“民族混合运动”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新时代。概括先秦交通发展与“民族混合运动”的相互关系。
材料二 《秦朝驰道方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说出秦朝驰道走向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驰道对国家的作用。
材料三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新疆出土了“马人”武士毛织物。上面有希腊神话中吹奏竖笛的半人半马怪,乐器来自古代西亚。织法极富立体感,这种由西方传到新疆的织造技术,对中国唐宋时代的丝织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菁葆《丝绸之路与汉代西域的毛纺织技术》等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材料四 江、河、淮、汉,几乎全是自西而东的天然水道,不能在南北沟通上发挥作用。隋朝修建的大运河,独能具备这种条件。大运河是由通济渠和永济渠等联络而成,通济渠的开凿利用一部分鸿沟的旧水道,永济渠利用一部分天然河道。唐初,关中的粮食不够京师民众食用,就用大运河运东南之粟,以资补助;唐中叶以后,大运河中段简直是中央政府的支柱,如有阻碍,立时感到恐慌。宋朝称通济渠为汴河,《宋史》记载:“汴水横亘中国……半天下之利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4)依据材料四,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大运河的特点是利用旧水道或天然河流进行修建,沟通了南北。 ( )
②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但是在巩固政权方面作用不明显。 ( )
③隋朝大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 )
材料五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1500年代之后的200多年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人类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物种的全球性扩散,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等。他在《全球通史》中呈现了以下史实:
①人们的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
②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大半未探明。
③欧洲的橄榄树和葡萄树到了美洲,而美洲的印第安人贡献出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④美洲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等供应欧洲,三角贸易发展起来。
⑤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
(5)依据材料五,将史实和结论正确搭配。(写序号)
结论一:人类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史实一:____
结论二:物种的全球性扩散。 史实二:____
结论三: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史实三:____
材料六 19世纪3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先行部门的棉纺织业已经完成了技术革命,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使货物待运量大增,运输范围扩大。1830年,英国公共马车的速度已接近技术极限,时速为10英里左右。而史蒂芬孙驾驶的机车时速为15英里,之后速度不断提升。就客运而言,乘客普遍感到乘坐火车更安全、更舒适。1842~1870年,联合王国铁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净增12.6倍和27.2倍。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6)依据材料六,概括铁路运输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一 从夏朝到战国的一千八百年中,中国历史上民族与民族间不断进行混合运动。战国末年,民族混合运动大体成熟,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秦汉大一统民族出现了。
先秦民族混合运动的发展,使先秦交通达到了某一水平,同时,先秦交通的新进展也推动了这种民族混合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先秦的“民族混合运动”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新时代。概括先秦交通发展与“民族混合运动”的相互关系。
材料二 《秦朝驰道方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说出秦朝驰道走向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驰道对国家的作用。
材料三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新疆出土了“马人”武士毛织物。上面有希腊神话中吹奏竖笛的半人半马怪,乐器来自古代西亚。织法极富立体感,这种由西方传到新疆的织造技术,对中国唐宋时代的丝织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菁葆《丝绸之路与汉代西域的毛纺织技术》等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材料四 江、河、淮、汉,几乎全是自西而东的天然水道,不能在南北沟通上发挥作用。隋朝修建的大运河,独能具备这种条件。大运河是由通济渠和永济渠等联络而成,通济渠的开凿利用一部分鸿沟的旧水道,永济渠利用一部分天然河道。唐初,关中的粮食不够京师民众食用,就用大运河运东南之粟,以资补助;唐中叶以后,大运河中段简直是中央政府的支柱,如有阻碍,立时感到恐慌。宋朝称通济渠为汴河,《宋史》记载:“汴水横亘中国……半天下之利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4)依据材料四,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大运河的特点是利用旧水道或天然河流进行修建,沟通了南北。 ( )
②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但是在巩固政权方面作用不明显。 ( )
③隋朝大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 )
材料五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1500年代之后的200多年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人类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物种的全球性扩散,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等。他在《全球通史》中呈现了以下史实:
①人们的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
②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大半未探明。
③欧洲的橄榄树和葡萄树到了美洲,而美洲的印第安人贡献出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④美洲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等供应欧洲,三角贸易发展起来。
⑤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
(5)依据材料五,将史实和结论正确搭配。(写序号)
结论一:人类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史实一:____
结论二:物种的全球性扩散。 史实二:____
结论三: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史实三:____
材料六 19世纪3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先行部门的棉纺织业已经完成了技术革命,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使货物待运量大增,运输范围扩大。1830年,英国公共马车的速度已接近技术极限,时速为10英里左右。而史蒂芬孙驾驶的机车时速为15英里,之后速度不断提升。就客运而言,乘客普遍感到乘坐火车更安全、更舒适。1842~1870年,联合王国铁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净增12.6倍和27.2倍。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6)依据材料六,概括铁路运输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4.
近现代的欧洲经历了曲折与发展。
材料一 以下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人(示例除外),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这一事件的影响。
示例:
人物:但丁;相关事件:文艺复兴;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材料二 欧洲主要***阿登纳说:“超级大国可以漠视单独一个欧洲国家,但是一个统一起来的欧洲的声音,它们也会出于自身利益而加以重视。”
——摘编自莫内《欧洲之父——莫内回忆录》
(4)依据材料四,分析二战后欧洲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说出面对困境欧洲政治家提出的主张以及欧洲各国的做法。
材料五 以下是阿尔德伯特《欧洲史》的部分目录:
第五章:危机与文艺复兴(14~15世纪)
第六章:与世界会合(15~18世纪)
第七章:改革与专制主义(16~17世纪)
第八章:启蒙与自由思想(1700~1815年)
第九章:欧洲的现代化(19世纪)
第十章:走向自我毁灭(1900~1945年)
第十一章:从分裂到开放(1945~1985年)
(5)结合史实,说说对以上某章标题的认识。(示例除外)
示例:
第八章:17~18世纪启蒙运动宣传了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确立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则。这章标题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以下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人(示例除外),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这一事件的影响。
示例:
人物:但丁;相关事件:文艺复兴;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材料二 欧洲主要***阿登纳说:“超级大国可以漠视单独一个欧洲国家,但是一个统一起来的欧洲的声音,它们也会出于自身利益而加以重视。”
——摘编自莫内《欧洲之父——莫内回忆录》
(4)依据材料四,分析二战后欧洲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说出面对困境欧洲政治家提出的主张以及欧洲各国的做法。
材料五 以下是阿尔德伯特《欧洲史》的部分目录:
第五章:危机与文艺复兴(14~15世纪)
第六章:与世界会合(15~18世纪)
第七章:改革与专制主义(16~17世纪)
第八章:启蒙与自由思想(1700~1815年)
第九章:欧洲的现代化(19世纪)
第十章:走向自我毁灭(1900~1945年)
第十一章:从分裂到开放(1945~1985年)
(5)结合史实,说说对以上某章标题的认识。(示例除外)
示例:
第八章:17~18世纪启蒙运动宣传了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确立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则。这章标题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要内容。
2.选择题- (共20题)
6.
历史学家本特利说: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以下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应用于军事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①火药应用于军事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9.
下表的材料能说明( )
时期 | 内容 |
唐代 | 凡市,以日中(中午)击鼓三百响,而众已会;日入(日落)前七刻,击缸三百声,而众已散 |
宋代 | 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
A.唐代从西域传人很多种乐器 |
B.唐代后期城市打破市坊格局 |
C.宋代的城市规模超过了唐代 |
D.宋代商业活动时间比唐代长 |
10.
中国古代出现过多次治世局面。以下排序正确的是
A.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
B.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文景之治 |
C.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
D.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11.
日本大化改新有“在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的内容;明治维新有“废藩置县”的内容,据此可知两次改革都
A.学习隋唐制度 | B.发展了资本主义 |
C.加强中央集权 | D.推动日本近代化 |
12.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A.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D.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
13.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经有关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皆须执行议会的决议,国王不能任意罢免司法官。以上说明这部法律
A.导致国王和议会矛盾爆发 | B.英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
C.标志着“光荣革命”的结束 | D.对《权利法案》进行了补充 |
14.
《拿破仑法典》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法典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法典中一半以上的条款涉及到财产权。这反映出法典
A.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 |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
C.成为其他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 D.推翻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17.
下表内容能反映
①清朝的盛世面临着危机
②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③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④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时期 |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 |
中国 | 清军入关;康乾盛世;闭关锁国 |
西方 | 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
①清朝的盛世面临着危机
②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③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④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18.
***回忆说:有三本书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它们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和陈望道翻译的一本书。这本书应该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B.《共产党宣言》 |
C.《物种起源》 | D.《联合国家宣言》 |
19.
这份《宣言》宣示,如果叛乱各州不于1863年1月1日之前回归联邦,那么叛乱各州所有被迫为奴的人都将从此获得自由,并永远享有自由的权力。以上材料说明这份《宣言》
A.肯定了黑人奴隶制 | B.有利于维护美国统一 |
C.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 D.导致美国内战的爆发 |
22.
以下是一本书中某章的目录,据此判断该章的标题是
一、一战后的世界……1
二、巴黎和会中的多方角力……35
三、华盛顿会议中的利益冲突……127
一、一战后的世界……1
二、巴黎和会中的多方角力……35
三、华盛顿会议中的利益冲突……127
一、一战后的世界……1
二、巴黎和会中的多方角力……35
三、华盛顿会议中的利益冲突……127
一、一战后的世界……1
二、巴黎和会中的多方角力……35
三、华盛顿会议中的利益冲突……127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B.美苏两极格局 |
C.世界多极化趋势 | D.殖民体系崩溃 |
23.
下侧漫画刊登在1933年美国《华盛顿星报》上,标题是“蓝鹰运动”。这幅漫画反映出


A.美国工人的失业率下降 |
B.蓝鹰运动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
C.工人和雇主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
D.政府在新政实施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