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近代史,既是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 ***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性……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案文献
材料四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常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征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五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就是孙中山、***邓小平”
(1)材料一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三,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除长征精神因素之外,答两条)
(4)材料四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陕变”的?“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材料五所指的三次伟大的历史性变化是什么?
材料一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 ***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性……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案文献
材料四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常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征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五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就是孙中山、***邓小平”
(1)材料一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三,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除长征精神因素之外,答两条)
(4)材料四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陕变”的?“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材料五所指的三次伟大的历史性变化是什么?
2.
在人类文明史上,思想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 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灿若霓虹。
——摘编自《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1)材料一中,“思想解放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场运动适应了当时哪一新兴阶级打破封建教会精神统治的需要?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过议会准许……皆为非法”
——《世界通史资料选择·近代部分》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英国哪一部法律文件?此文件奠定了英国什么政治体制的基础?
材料三: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所有的人,无论是实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人权宣言》
(3)材料三中,《人权宣言》是哪一个历史事件的纲领性文件?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材料一:14 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灿若霓虹。
——摘编自《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1)材料一中,“思想解放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场运动适应了当时哪一新兴阶级打破封建教会精神统治的需要?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过议会准许……皆为非法”
——《世界通史资料选择·近代部分》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英国哪一部法律文件?此文件奠定了英国什么政治体制的基础?
材料三: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所有的人,无论是实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人权宣言》
(3)材料三中,《人权宣言》是哪一个历史事件的纲领性文件?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2.选择题- (共20题)
3.
以下是小清自编的历史剧,内容是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历史。其中符合史实的项是:年龄28岁的鲜卑族官员( )
A.在都城长安觐见孝文帝 |
B.上朝时穿鲜卑族服装 |
C.用汉语向孝文帝汇报工作 |
D.因娶汉女为妻而遭罢官 |
5.
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俄国割占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不平等条约是( )
A.《瑷珲条约》 | B.《北京条约》 | C.《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6.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
A.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 |
B.使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
C.使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7.
某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编写《晚清风云》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
B.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
C.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再度出逃 |
8.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变法人士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拌击,这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以下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B.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人们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
D.人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10.
李铭同学要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的“三农问题”,下列文献可供他借鉴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11.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中,小明同学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以下是他做的学习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铁人”﹣王进喜 | B.两弹元勋﹣焦裕禄 |
C.好战士﹣雷锋 | D.援藏干部﹣孔繁森 |
14.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提到,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它不仅敲响了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居于支配地位的“王朝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为严重的霸权威胁。以下说法最能体现材料内涵的是( )
A.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
B.拿破仑战争彻底摧毁了罗马帝国 |
C.拿破仑战争完成法国大革命目标 |
D.拿破仑帝国被欧洲反法联军打败 |
17.
如下图是笼子里装着权力,很好地诠释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治国理念。在近代西方国家中,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法律文献是


A.《权利法案》 |
B.《独立宣言》 |
C.《人权宣言》 |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19.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及期间,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据此可知( )
A.“一带一路”项目就是中国一家独奏 |
B.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超级大国 |
C.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抵挡 |
D.“一带一路”只限于各国经济方面的交流 |
20.
有历史学家说:“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 )
A.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 | B.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 |
C.存在不安定的因素 | D.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 |
21.
下列关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整 |
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
C.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目的是为了提倡消费 |
D.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
22.
中国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之祸患。世界现代史上英法曾把“饮鸩止渴”的绥靖政策推向顶点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 B.华盛顿会议 | C.雅尔塔会议 | D.慕尼黑会议 |
3.填空题- (共4题)
25.
甲午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_”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0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