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抨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各家相互切磋辩驳,又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个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这种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打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请根据材料二说出,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的意义?并说出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三: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理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3)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帝国”变为“民国”所产生的思想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宣传内容有着什么样的变化?
材料一: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抨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各家相互切磋辩驳,又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个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这种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打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请根据材料二说出,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的意义?并说出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三: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理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3)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帝国”变为“民国”所产生的思想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宣传内容有着什么样的变化?
2.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古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时期,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根据图二,请说出当时哪位官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察百官?
材料二: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书·武帝纪》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封国问题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又是如何改变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的?
材料三: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这种政权设置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宋朝时期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丞相权力制约的?
材料四:“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
——《孙中山全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文宪法”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哪部宪法?受这部宪法的影响,孙中山主持制定并颁布了哪部法律文献?
材料一:

(1)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古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时期,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根据图二,请说出当时哪位官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察百官?
材料二: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书·武帝纪》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封国问题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又是如何改变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的?
材料三: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这种政权设置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宋朝时期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丞相权力制约的?
材料四:“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
——《孙中山全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文宪法”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哪部宪法?受这部宪法的影响,孙中山主持制定并颁布了哪部法律文献?
3.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材料中的“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得益于哪一个著名的工程?这个伟大的工程对于沿岸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观察下边的图片:

(2)写出图中工具的名称。
材料三:“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初统治者在经济上是如何“安养生息”的?试举一例说明明朝前期国家强盛的表现?
材料四: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4)据材料四,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材料中的“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得益于哪一个著名的工程?这个伟大的工程对于沿岸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观察下边的图片:

(2)写出图中工具的名称。
材料三:“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初统治者在经济上是如何“安养生息”的?试举一例说明明朝前期国家强盛的表现?
材料四: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4)据材料四,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结束了“地理上的相对隔绝”局面的事件是什么?列举两项“古代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材料二: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材料二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使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的情況下,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列举出两个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成为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材料四:卷土重来的PM2.5,不止是北京的烦恼。从华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普遍是一片大雾弥漫。污染是自由流动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对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以为不在自己家门口就没事。PM2.5的危害,已经像无孔不入的雾气一样,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4)综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结束了“地理上的相对隔绝”局面的事件是什么?列举两项“古代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材料二: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材料二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使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的情況下,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列举出两个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成为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材料四:卷土重来的PM2.5,不止是北京的烦恼。从华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普遍是一片大雾弥漫。污染是自由流动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对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以为不在自己家门口就没事。PM2.5的危害,已经像无孔不入的雾气一样,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4)综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2.选择题- (共15题)
8.
穿越时光隧道,你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舍”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杂技表演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商人在市舶机构办理业务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舍”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杂技表演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商人在市舶机构办理业务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9.
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下列史实与其结论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司马迁的《史记》 |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B | 宋朝的建立 |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
C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
D | 军机处的设立 | 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A.A |
B.B |
C.C |
D.D |
10.
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一度僵化,具体的表现是
A.分科考试 |
B.设殿试 |
C.八股取士 |
D.闭关锁国 |
11.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请问当时中国出现的繁荣时期被称为
A.光武中兴 |
B.贞观之治 |
C.开元盛世 |
D.康乾盛世 |
12.
关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
B.鉴真东渡日本主要是为了学习日本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 |
C.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倭,捍卫了国家主权,表现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概 |
D.闭关政策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
14.
下图所示城市,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筚路蓝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上海,党领导的五四运动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B.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走向农村的标志 |
C.遵义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见证 |
D.广州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誓师 |
15.
宗教信仰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件大事,应该对宗教有明确的认识。那么,世界三大宗教教义宣扬的共同点是
A.众生平等 |
B.耶稣是人间救世主 |
C.人死后能升入天堂 |
D.要求人民忍受苦难,听从命运安排,放弃斗争 |
18.
改革或革命可以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下列改革或革命使得国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有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内战
③俄国农奴制改革
④日本明治维新
⑤辛亥革命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内战
③俄国农奴制改革
④日本明治维新
⑤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③④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