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依据材料一、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点即可)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为了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结合所学知识,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4)材料四中的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一译文:江南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老百姓用鱼和米作主食,靠打渔狩猎和采集为谋生的手段……由于食物的供给有保障,人们不担心挨冻受饿,但这里也没有非常富有的人家。)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二译文:江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安居乐业,一年种植的东西几个郡都可以吃饱.……丝织品丰富,足可让天下人穿暖。)
材料三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四 魏主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依据材料一、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点即可)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为了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结合所学知识,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4)材料四中的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3.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描绘的是张骞辞别西汉哪位皇帝时的情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千难万险, 我们能从张骞身上继承哪些精神?
(2)请给图二起一个名字。在这条商路上,中原的哪些物品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哪些物品传到了中原?(各举两例即可)
(3)图一和图二之间有着怎样内在的联系?

(1)图一描绘的是张骞辞别西汉哪位皇帝时的情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千难万险, 我们能从张骞身上继承哪些精神?
(2)请给图二起一个名字。在这条商路上,中原的哪些物品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哪些物品传到了中原?(各举两例即可)
(3)图一和图二之间有着怎样内在的联系?
2.选择题- (共6题)
7.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活动,网友可以通过论坛、微信等平台建言献策。以下对该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①每个人都是社会成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直接管理国家,推动社会建设
②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建设需要全民关注与参与
③青少年应该一刻不停地关注社会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④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构建着社会整体,国家进步需要成员的推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