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7题)
2.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改革发生在什么时期?管仲辅佐的国君是谁?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商君”的改革措施中对该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一项内容。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汉化”政策?请任举两例。这些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概括材料二、三,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改革发生在什么时期?管仲辅佐的国君是谁?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商君”的改革措施中对该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一项内容。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汉化”政策?请任举两例。这些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概括材料二、三,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3.
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分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治理。
——摘自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2)材料二中的 “魏主”是谁?他把首都迁往了何处?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主”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任意写二点)
(4)材料一、二中所反映出的改革分别有何重大作用?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分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治理。
——摘自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2)材料二中的 “魏主”是谁?他把首都迁往了何处?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主”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任意写二点)
(4)材料一、二中所反映出的改革分别有何重大作用?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2)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材料一 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2)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5.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
7.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请问,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二 经济篇
(2)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最典型的一例。
探究三 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试举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请问,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二 经济篇
(2)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最典型的一例。
探究三 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试举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