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1.
下面语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份材料内容详实、事实清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决不可能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 |
B.奥运会举重赛场上,观众们为中国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场面沸沸扬扬,气贯长虹。 |
C.骇人听闻的法国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欧盟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加强了合作。 |
D.不言而喻,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 |
2.字词书写- (共1题)
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①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体会孔子“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谦虚与自省;或探讨约翰尼斯·延森对熙来攘往的人群的心灵的窥视;或带着一颗心和沈从文共赴凤凰,感受湘西的独特魅力。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②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文人,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人品”尽管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且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我每次捧读袁中郎的《满井游记》,都能感受到这位潇洒才子的人生的哲学,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文章就是作者的内心,我们读书时切忌不要一掠而过,要反复咀嚼,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人格,感受文章中的性灵。
③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小题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小题2】第②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①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体会孔子“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谦虚与自省;或探讨约翰尼斯·延森对熙来攘往的人群的心灵的窥视;或带着一颗心和沈从文共赴凤凰,感受湘西的独特魅力。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②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文人,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人品”尽管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且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我每次捧读袁中郎的《满井游记》,都能感受到这位潇洒才子的人生的哲学,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文章就是作者的内心,我们读书时切忌不要一掠而过,要反复咀嚼,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人格,感受文章中的性灵。
③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小题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 | | | | | | |
| | | | | | | |
【小题2】第②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3.句子默写- (共1题)
3.
按要求默写。
(1)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舟止, 。 (《刻舟求剑》)
(5) ,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
(6) ,市罢,遂不得履。(韩非《郑人买履》)
(7)青山有幸埋忠骨, 。(《杭州岳墓对联》)
(8)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9)纤纤擢素手, 。(《古诗十九首》)
(10)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 ,微微露出点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
(12)读诗,让我们诗意地栖居,于漪老师说:“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在诗中,我们读到了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绘的“ ,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的景象;感受到了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通过动静结合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用“ , ”表现出夏夜的朗月照人、清爽怡心的情景;品味到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展现的“ , 。”
江水上涨后的一望无际的景象。
(13)“乡愁”是一杯浓的化不开的酒,请写出古诗词中古人表达思乡之情的连续两句: , 。
(1)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舟止, 。 (《刻舟求剑》)
(5) ,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
(6) ,市罢,遂不得履。(韩非《郑人买履》)
(7)青山有幸埋忠骨, 。(《杭州岳墓对联》)
(8)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9)纤纤擢素手, 。(《古诗十九首》)
(10)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 ,微微露出点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
(12)读诗,让我们诗意地栖居,于漪老师说:“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在诗中,我们读到了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绘的“ ,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的景象;感受到了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通过动静结合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用“ , ”表现出夏夜的朗月照人、清爽怡心的情景;品味到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展现的“ , 。”
江水上涨后的一望无际的景象。
(13)“乡愁”是一杯浓的化不开的酒,请写出古诗词中古人表达思乡之情的连续两句: , 。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社戏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小题1】选文的作者是 ,体裁为 。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重点不是写“戏”,那么以此为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2)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小题4】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社戏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小题1】选文的作者是 ,体裁为 。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重点不是写“戏”,那么以此为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2)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小题4】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字词书写:(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