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苏盐城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680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7/8

1.选择题(共3题)

1.
依次填入下面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从小就成了孤儿,是李阿姨(    )他考上了大学,所以他一直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抚养  扶养)
②中国政府再次(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中国拥有钓鱼岛不可争议的主权。(申明 声明)
③当初他对奶奶的病(   ),结果那次竟成了诀别。这点一直让他感到痛心。(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④班委会和团支部共同组织的这次活动,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总体来看还是(    )的。(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A.扶养申明不以为然无可非议
B.扶养声明不以为意无可厚非
C.抚养申明不以为然无可厚非
D.抚养声明不以为意无可非议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6年第一季度,盐城GDP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5%,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却上涨2.3%。
B.林中的小溪越过一道道障碍,汇聚成一股股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C.对于为什么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他陷入了沉思。
D.你将你的对手变成了朋友,难道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战胜吗?
3.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那清脆如弹拨者, ;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1)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2)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3)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4)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A.(1)(2)(3)(4)
B.(1)(2)(4)(3)
C.(2)(1)(4)(3)
D.(2)(1)(3)(4)

2.字词书写(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盐城市zuò(___)落于江淮平原东部,东临黄海。这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施耐庵、宋丞相陆秀夫、明代著名书法家宋曹的故乡,是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之乡、烟花之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这儿还是革命老区之一,曾有“西有延安、东有盐城”之说;这儿风光秀丽,生态湿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这儿物产丰,风景如画,民风(chún)朴,民俗文化渊远流长、丰富多彩,被人们誉为“金滩银荡”、“鱼米之乡”。

【小题1】给加好像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zuò(    )落 底(   ) 丰(   ) chún(   )朴
【小题2】文段中“荟萃”的意思是  

3.句子默写(共1题)

5.
古诗文名句默写。
(1)了却君王天下事,
(2) ,不亦乐乎?
(3) ,衣冠简朴古风存。
(4) ,乾坤日夜浮。
(5) , 金石为开。
(6)盛名之下,
(7)一水护田将绿绕,   
(8)郦道元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写尽三峡江水的湍急迅猛。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却用“      ”表达了自己对富春江水湍急的赞美。
(9)现已86岁高龄的科学家袁隆平目前正在攻关被其称为水稻“核武器”的品种“超优一千”。他要在“90岁前实现每公顷17吨的目标,90岁后还要向18吨攻关。”袁老的这种精神真可谓是“
”啊!(请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填空)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xiù)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小题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1)仿佛有光     (2)答之
(3)于已办 (4)仁智所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小题3】甲文所虚构的大同世界虽然与当今全中国人民的强国理想“中国梦”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请你结合甲文分点概括出两者的共同点。
【小题4】乙文流露了作者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请你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活:“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⑦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⑧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竞无贡献可言。
⑨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小题1】请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2】选文第⑤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述的?
【小题3】选段⑦⑧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面句子哪个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你选 。理由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