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1.
下列加横线的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涟漪(yī)攫取(jué)馈赠 (kuì )越俎代庖(páo) |
B.豁免 (huò )胚芽 (pī)黝黑 ( yǒu)鳞次栉比(zhì) |
C.慰藉 ( jí )沉湎(miǎn)骸骨 (hái)装模作样(mó) |
D.臆测 (yì)翘首 (qiáo)深邃 (suì)断壁残垣(huán) |
2.句子默写- (共1题)
2.
经典诗文默写
(1)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4)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5) ,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6)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关雎》)
(7)蒹葭萋萋, 。(《蒹葭》)
(8)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我用残损的手掌》)
(9)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爱这土地》)
(10)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4)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5) ,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6)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关雎》)
(7)蒹葭萋萋, 。(《蒹葭》)
(8)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我用残损的手掌》)
(9)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爱这土地》)
(10)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1)“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2)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3)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
——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4)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5)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6)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7)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本文开头引用流行歌曲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人的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时间去哪儿了
(1)“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2)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3)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
——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4)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5)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6)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7)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本文开头引用流行歌曲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人的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
4.其他- (共2题)
4.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择最符合语境的一个填在横线上。
(1)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国家海洋预报台将正式 (公布 颁布 发布)钓鱼台附近海域的海洋环境预报。
(2)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人们还是 (津津乐道 津津有味 孜孜不倦)地谈论着这件事的细枝末节。
(1)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国家海洋预报台将正式 (公布 颁布 发布)钓鱼台附近海域的海洋环境预报。
(2)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人们还是 (津津乐道 津津有味 孜孜不倦)地谈论着这件事的细枝末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其他:(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