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荻港(dí) 绥靖(suí) 杜聿明(yù) 锐不可当(dàng) |
B.奔丧(sāng) 震悚(sǒng) 憎恨(zèng) 转弯抹角(mò) |
C.琐屑(xuè) 涎水(xián) 栅栏(zhà) 精疲力竭(jié) |
D.给予(jǐ) 箱箧(qiè) 仄歪(zè) 黏性(nián) |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 |
B.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令听众触目伤怀,感动不已。 |
C.一向处事稳重的他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也变得张皇失措。 |
D.他刚被老板解雇,在回家的路上又出了车祸,真是祸不单行啊!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节日的解放碑,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脸。 |
B.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等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
C.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 |
D.“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对改善青少阅读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
2.句子默写- (共1题)
4.
默写填空。
(1)少壮不努力, 。
(2)树树皆秋色, 。
(3)出淤泥而不染, 。
(4)黄鹤一去不复返, 。
(5) ,猎马带禽归。
(6)无丝竹之乱耳, 。
(7)晴川历历汉阳树, 。
(8)我家襄水曲, 。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引用典故,抒写作者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的句子是: , 。
(1)少壮不努力, 。
(2)树树皆秋色, 。
(3)出淤泥而不染, 。
(4)黄鹤一去不复返, 。
(5) ,猎马带禽归。
(6)无丝竹之乱耳, 。
(7)晴川历历汉阳树, 。
(8)我家襄水曲, 。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引用典故,抒写作者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的句子是: ,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仿佛若有光 仿佛:
(2)处处志之 志:
(3)阡陌交通 交通:
(4)便扶问路 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3】下列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渔人离开时,“处处志之”,但后来再寻时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仿佛若有光 仿佛:
(2)处处志之 志:
(3)阡陌交通 交通:
(4)便扶问路 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3】下列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的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
4.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