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评估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6278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2

1.简答题(共5题)

1.
下面是几位同学面对初中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困惑,请你出点子,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境一:上初中后,随着中学功课难度加深,张强对某些学科学习的劲头逐渐丧失,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1)请帮助张强找出“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情境二:别人很快就能做完作业,而王刚总要花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于是王刚开始模仿同学的学习方法,结果越学越糟。
(2)王刚该怎么办?请你帮他分析。
情境三:进入初中后,面对初中那么多门功课,唐涛经常是做着这门作业又想着别的科目,结果哪门功课都没有做好。唐涛觉得很乱,却不知从何做起。
(3)你觉得唐涛的问题在哪里?他应该怎么办呢?
2.
下列是七年级(1)班小青同学步入初中生活后的四个片断,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小青的青春之旅。请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答。

情境一:班里一些同学抱怨初中学习生活太苦了,毫无快乐可言。小青每天精神抖擞,教室中回响着朗朗的读书声,课堂上闪烁着她那坚定的眼神,办公室里留下她那匆匆的身影……

(1)对“学习是苦是乐”的争论,你认为应怎样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情境二:一个月后,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了。小青的一些学科成绩很不理想,她有点难过想哭了。不过她没有逃避放弃,马上主动和老师交流,寻求帮助。之后她整理了几本学科错题集,组建了一个学习合作小组。

(2)面对班里成绩下降,忧心忡忡的个别同学,你准备怎样劝导他学会学习?

情境三:期中考后,小青成绩名列前茅。在考后自我反思会上,小青收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这些评价信息:她只管学习,不关心班集体;她好像不太接触同学;她成绩挺牛,但不爱活动……

(3)小青通过哪种方式来认识自己?这种方式对小青认识自己起到什么作用?

情境四:现在的小青学习成绩优异,多才多艺,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和信任。为了做更好的自己,她不断地奋斗着……

(4)要想自己能飞得更高、更远,做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3.
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1中小郎同学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认识自己的?
(2)“我就是未来歌王”,小郎同学编织的梦想有意义吗?说明理由。
(3)联系漫画2,为帮助小郎实现自己的“歌王梦”,请你为小郎提两条合理的建议。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某校园网设立了“心语小屋”,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以下是小琪同学的留言。


(1)小琪对自己的认识错在哪里?有哪些危害?
(2)材料中画线部分属于哪一认识自己的途径?你觉得小琪该如何对待这些评价?
5.
李璐是某校七年级的学生,她带着美丽的憧憬迈入了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然而,她在进入中学的开始几个星期里,在新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现在让你共同去感受她的体验,交流你的思想。
体验一:开学以来,我在学校里经历了许多新鲜事:我和同学参观了校史馆;语文老师给我们开列了一长串课外阅读书目;地理课上我第一次尝试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空;班主任让我们自己组织选举班委、制定班规和班训、设计班徽;布告栏里贴满了社团招募新成员的启事……
体验二:班会课上,老师说中学生活意味着目标和挑战。为此,李璐同学也打算重新塑造自我,努力实现每天都做“最好的自我”的目标。
(1)“中学生活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联系体验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李璐同学制定类似的目标有必要吗?为什么?你对自己在中学时代有什么新期待?

2.单选题(共17题)

6.
转眼间,同学们从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此时,我们的心情很激动,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个阶段(  )
①见证着青年到中年的生命进阶 ②我们将开始主动地发现和认识自己
③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④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郑板桥的这段话启示我们(  )
A.端正学习态度非常重要
B.要讲究学习方法,带着疑问去学习
C.不懂就去问,无须动脑
D.不管什么书,读多了就能变聪明
8.
刚进中学不久,某校初一(2)班同学为丰富班级文化,相互交流了他们的学习格言。其中体现“把握初中学习新节奏”的有(  )
①“做学习的管理者!”     ②“自主学习,拒绝依赖,远离帮助!”
③“享受学习,挑战自我!” ④“学习、探索、发现、创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
王晓发现小强经常熬夜学习,也试着这样做,但不仅没有奏效,反而使得自己在第二天学习时更加无精打采。后来,王晓慢慢发现自己在早晨学习时效率特别高,于是他就尝试早起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有了进步。这个事例说明(  )
①我们不能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
②只有不断摸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③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④好的学习方法,不是晚睡就是早起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10.
下图漫画“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主要告诉我们(  )
A.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B.做人从知耻开始
C.树立自信,就要超越自卑
D.要培养自尊心
11.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B.接纳自己,只需要接纳自己的优点
C.欣赏自己,要欣赏自己的努力D.欣赏自己,要欣赏自己的独特
12.
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  )
①只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而不管内在素质   ②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 
③只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不要在乎自己的缺点 ④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13.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尤其重要的是要做好(  )
A.认真预习B.当堂巩固C.及时复习D.认真听讲
14.
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这体现在(  )
①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 
②学习,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
③学习,拓展了新的通道 
④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5.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在学习上启示我们
A.要学习上述学科
B.学习就会让自己变得聪明
C.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D.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16.
迈克尔﹒乔丹中学时非常热爱打篮球,但他的中学教练劝他:“你太矮了,还是试试其他行业吧!”但他后来成为美国篮球“飞人”。因此对于他人的评价,我们的正确做法是
①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③照别人说的去做
④重视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冷静的分析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17.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贝尔纳曾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下列学习方法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是
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正确喜欢的学科投入更多时间 
②记笔记尽量抓住重点,尽可能记下有意义的要点 
③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观点 
④善于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8.
下列言行有利于激发自己潜能的是
①请大家刻苦训练,相信2018年县歌咏比赛冠军定归我们
②小明在考试过程中依靠同学“帮助”取得了好成绩
③小丽在遇到麻烦时,常常对自己说方法总比困难多
④宋暖每天对自己说“今天将是美好的一天,加油!”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9.
在中学时代,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深入探寻生命的奥秘,满怀好奇地撩开精神世界的面纱;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我们开始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随着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随着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我们开始自觉磨砺意志和品格,思考生活的意义……这说明(  )
A.一旦跨进中学校园,我们就是成人了B.进入中学时代,我们中学生才开始长大
C.中学生活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D.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20.
李晨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困难时,会感到学习太苦了;当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时,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这说明(  )
A.学习苦不堪言B.学习苦乐交织C.学习十分快乐D.学习无法放弃
21.
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一句格言:“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句格言启迪我们
A.要根据自身的独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B.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梦想的过程
C.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D.社会越发展,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选择的难度就越大
22.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作为学生,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同学的行为属于良好学习习惯的是
A.陇陇遇到不会做的题,就问同学答案
B.强强一边写作业一边吃零食
C.丽丽写作业没有计划,作业做到很晚
D.晶晶上课时总是认真听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5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