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603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5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撺掇(cān) 凫水(fú) 亢奋(kàng) 草长鹰飞
B.斡旋(wò)    冗杂(rǒng) 狩猎(shǒu) 人情事故
C.连翘(qiào)    缄默(jiān) 福射(fú) 销声匿迹
D.雾霭 (ǎi) 龟裂 (jūn) 眼眶(kuàng) 蓦然回首
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废墟里埋了一天一夜的他竟安然无恙,简直是个奇迹。
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C.司空见惯的现象,未必都符合道德规范。
D.留学生易文婷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B.英国消费者协会曾测试过13个样本的预先包装好的切开的果蔬,结果有4个样本的维生素c含量至
少减少了一倍。
C.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D.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教育家孔子,面对子路、冉有等弟子提出的类似问题,就有不同的解释。
②这是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诉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
③时下,“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大热,不过,如果猛然一问,很多人会被问住。
④个人的临时情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综合幸福指数的判断。
⑤“幸福是什么”向来见仁见智,连先贤也不能给出标准化的答案。
A.③⑤①②④B.⑤①③②④C.③②⑤①④D.⑤②①④③
5.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   
A.我们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B.啊,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啦!
C.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D.我们还不会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野 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③野水:郊外的水。
【小题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天秋色冷晴湾”,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
B.“无数峰峦远近间”,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C.一二两句,一句写水,绿水平铺,难以尽收眼底;一句写山,青山林立,看得很清楚尽兴。
D.后两句写诗人乘闲登上山顶,向下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看到水,看到的仍是山。
【小题2】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天秋色”,使人联想到萧瑟的秋风、清澈的湖水、飘坠的黄叶,甚至想到昨天刚停的绵绵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B.“无数峰峦远近间”,在满天秋色中,放眼看山,大有感叹风景佳丽的意味,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
旨趣。
C.“忽于水底见青山”,这一漫不经心的描写,是人人碰到过的事实,平时谁也不注意,却被诗人捕捉
住,写入诗中,显得是那么有趣味。
D.这首诗华丽蕴藉、一波三折,寥寥数笔,给人以很大的艺术享受。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伐竹/取道
C.其/岸势犬牙差互D.全石/以为底
【小题2】解释加点的词。
(1)心乐之(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
(3)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题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文中的心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心情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恐龙无处不在(节选)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⑥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⑦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⑧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⑨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⑩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小题1】请给“泛大陆”下个定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小题3】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小题4】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5.作文(共1题)

9.
请以“我仍然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表达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5)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