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2017届九年级第三次涂卡训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597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7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妒(jì)   意(qiè)  静(tián) 茅顿开(sài)
B.焦(zhuó) 禁(gù)   吸(yǔn)  玲珑透(tī)
C.归(xǐng) 枯(hé)   (zì)   风雪载途(zài)
D.蝉(tuì)  峰(luán) 梁(jí)  鳞次比(zhì)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耸人听闻的新型禽流感,于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
B.中国海监飞机和舰船对我钓鱼岛开展海空立体巡航的消息,让国人顿感振奋鼓舞,扬眉吐气
C.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鳞次栉比的汽车川流不息。
D.我只是一个普通莘莘学子,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帅气的容貌,但我有不服输的精神和意志。
3.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课文《简洁精纯的<雪>》节选自《斯妤文集》,题目是编者加的。
B.著名教授许国璋自述“九时睡,四时起,读书到七时,稍进食,写文到十时,亦不甚倦。”
C.为推广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我市教育学会决定举办“我的家教故事”征文活动。
D.在小学对面的整整一条街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有公司连锁式的,有家庭作坊式的;有暑期的,还有常年的;有明的,也有暗的……
4.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底下”“愿意”“勇敢”“曾经”都是名词。
B.“庄严肃穆”“爱国情怀”都是并列短语,“敬畏自然”“热闹极了”都是动宾短语。
C.“美国摄影师阿尔伯特在肯尼亚拍摄的照片《垃圾堆上的阅读》在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阿尔伯特拍摄照片获得一等奖”。
D.“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个复句是假设关系。
5.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获救后,人们打开洞门的时候,发现医生鲁滨逊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死了,他那双渴望的眼睛好像直到最后一刻还在盯着外面的那个世界。
B.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因身体瘫痪,双目失明,不能参加工作,曾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振作了起来,开始了文学创作。
C.《格列佛游记》中飞岛国国王和岛上的臣民只对文学和音乐感兴趣,格列佛因对这两门学科的了解比他们差远了而受到轻视。
D.“生得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绒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这一肖像描写刻画的是鲁智深,他与李逵、吴用三人坚决反对大哥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

2.字词书写(共1题)

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推开故宫的铜铃大门,一缕阳光lüè过,万lài寂静。雕龙的台阶,红墙绿瓦的宫殿,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比的宏伟与尊贵,感受到中华建筑的精suǐ和神yùn。

3.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小题1】根据晏殊《浣溪沙》的语境,仿照下面的示例,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
示例:“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运用拟人手法,从“山”与“我”的关系着笔,叙述诗人一人独行于从未到过的山中的经历,写出了诗人左顾右盼中的孤凄感受。
【小题2】对《浣溪沙》和《山行》赏析不正确的是()
A..《浣溪沙》在伤春的表层意象中,蕴涵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B.“无可奈何花落”,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C.《山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的山中绚丽景色,抒发了自己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所产生的特有感受。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
D.《浣溪沙》语言婉丽,画面生动;《山行》用语质朴,似无意“着色”,但青山、白鸟的如实绘出,显得素净、淡雅。
【小题3】晏殊和叶茵的作品,都写见到了鸟儿(燕子、飞鸟)的“似曾相识”之感,但包含其中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六岁能属文。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会府帅宴于滕王阁。时府帅有婿,善为文章。帅欲夸之宾友,乃宿构《滕王阁序》,俟宾客合而出之,为若即席而就者。既会,帅果授笺诸客,诸客辞。次至勃,勃辄受。帅既拂其意,怒其不让,乃使人伺其下笔。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帅曰:“此亦老生常谈耳。”次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帅沈吟移晷。又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帅曰:“斯不朽矣。”
(选自《唐摭言》)
(注)①宿构:预先构思。②笺:纸张。③翼轸(zhěn):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④沈吟:沉默深思。移晷:日影移动,这里指经过了一段时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会府帅于滕王阁(_____)②为文章(_____)
宾客合而出之(_____)④帅既其意(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俟宾客合而出之
A.潭西南望(《小石潭记》)B.假诸人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C.黑质白章(《捕蛇者说》)D.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乃使人伺其下笔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既会,帅果授笺诸客,诸客辞。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小题5】选文中作者写府帅对王勃的态度发生变化的意图是什么?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故乡的味道
刘朝阳
我曾无数次回忆着故乡,回忆着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这种独特的味道,现在怎么也找不回来了,只能独自()回忆。
故乡的春天是浅色江南里泛古村落的喃喃燕呢与袅袅炊烟,先是灰色的后是绿色的,绿色来时,我()闻到了春天里淡淡的香椿味道。
故乡村子四周许多高大挺直的香椿树,在暖暖的阳光里()长出新叶,叶芽有些暗红色,渐渐变绿,叶片相互对称,光滑闪亮,树叶随风摇摆,散发阵阵淡淡的清香味。在树叶刚变绿之际,村里人用长长的刀把细枝砍下,把细嫩的树叶摘下来担回家,放在大锅里煮熟,出锅后切细,然后晒干,用防潮袋装好,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那时一般清炒香椿,看上去细细的,味道可香了。但只有家里来客人才能闻到香椿煮鸡蛋或者香椿炒腊肉的香味。
夏季,田野浓绿,青山隐隐,山上苍松挺立,房前屋后的小鸟啁啾,知了聒噪。在村前田埂荒地里,生长着一丛丛细细嫩嫩的野蒜,村里人称它小蒜,茎小、叶细长,根部长着花生米大小的蒜头,不可做菜但是有点蒜的香味。在缺粮的年代,温饱就是理想。于是,村里人经常拔小蒜回家,把小蒜的叶子切细和上糠,有条件的加点糯米粉,揉成团做成小蒜粑,蒸熟后吃,既有米的香味又有蒜的香辛味。那时,谁家做了小蒜粑,一蒸熟,香飘全村,全村人都知道了。很快,村里人也会去拔小蒜,你做他也做,热闹非凡,但绝不独享,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秋末,天高气爽。村子前后的枣树早已沉甸甸的,绿叶丛中点点微红,如黄昏时的晚霞,枣子熟了。家乡的枣子是全县出名的特产。枣树可以随处而生,且长得高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枣树。每到九月份,是打枣子捡枣子的季节。
我在县城走读的那些年,九月正是上学的时候,上学之日枣子未完全熟,待过一个月后回到家时,枣熟季节已过,那时,在学校特别想吃家里的枣子。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深冬,村子四周早已草木枯萎、黄叶凋零,昏沉的田野泛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气温日寒。
牛棚里的老黄牛早已伸出长长的脖子用力咀嚼着黄色的稻草,在等待着主人出去寻找另一种早餐。天刚亮,我与伙伴各自牵着自己家的黄牛踏着清晨的霜露,慢慢走进晨雾氤氲的山间。看着老黄牛低着头喘着粗气吃着枯藤野草,大伙也没闲着,找了些干柴枯枝,点起一堆篝火,从地里刨出还未秋收的大红薯,把红薯放在火堆底下,边烤火边烧红薯,搓手跺脚的声音与火堆里烧着竹节的响声此起彼伏。红薯烧熟了,用木棒拨开火堆,拿出红薯抓在手中抛来抛去,驱驱寒意。打开红薯,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连附近只顾低头吃枯草的牛儿也抬头,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红薯“哞哞”叫。红薯入口真甜,吃得浑身暖呼呼的,深冬的寒意瞬间消失,这就是我们一顿丰盛的早餐。
故乡的味道是甜的,甜得让我在异乡熟睡的梦里总是露出深深的笑靥,在饥饿的年月,她总在吐露着芳香,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这份苦涩只有留在记忆里,所以无论走多远,这份味道都不变。
(选自2016年11月《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小题1】“故乡的味道”散落在季节里。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小题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静静地 慢慢地 渐渐地
B.静静地 渐渐地 慢慢地
C.渐渐地 静静地 慢慢地
D.慢慢地 静静地 渐渐地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②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小题4】根据文章第-段内容,说说第段提到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的原因。
【小题5】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10.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汇聚了诗意浪漫又传送着智慧才情。
(炼新闻)阅读下面内容,概括节目举办的意义。
《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在央视热播,掀起了又一轮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朗读者》是一档让文字成为唯一的纽带,声音成为最好的聚合,让忙碌的现代人在“读”与“听”中感受美好和诗意的节目。另一台节目《见字如面》也同样通过文字,通过声音将古今中外连成一体。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_______________
(咏才情)阅读《中国诗词大会》中武亦姝的事迹后,你和你的同学分别引用一句诗表达了对武亦姝的赞美之情,请将引用诗句填写在下面空格处。
16岁少女的诗意人生——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长发披肩,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挑,写得一手好字,诗词储备丰富,“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堪称“颜值和才华齐飞”。
诗句一:_______________
诗句二:_______________
(做主持)
如果你们学校举行“诗词诵读”大赛,请你以主持人身份拟写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

7.作文(共1题)

11.
按要求作文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些好的规矩教育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让我们终身收益。大到“不干涉他国内政”,小到“见了长辈问个好”,我们在各种规矩中成长、成才、成人。宁波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以血的教训提醒人们漠视规则,亵渎规则,后果严重。当然,也有一些老规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类,含有愚昧、保守的成分,束缚了我的思想,甚至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破旧立新。家有家规、班有班规,规矩无处不在。这些规矩又是如何改变着你、我,乃至整个社会的呢?

请以“规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