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语法知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两句中的“朦胧”都是形容词。 |
B.短语“生活品质”“意志坚定”“群众满意”“仰望星空”的结构各不相同。 |
C.“‘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扬州企业提供了更多商机”,这句话的主干是“‘一带一路’提供商机”。 |
D.“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句中的“在寂静中”充当状语成分。 |
2.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燥热(zào) 踌躇(chú) 狼藉(jí ) 藏污纳垢(gòu) |
B.翘首(qiáo)窒息 (zhì) 辟邪(bì) 筋疲力尽(jīng) |
C.黝黑(yǒu) 蹒跚 (mán) 滞留(zhì) 杳无消息(yǎo) |
D.琐屑(xià) 胆怯(quà) 慰勉(wài)殚精竭虑(dān ) |
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世界优秀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鹤立鸡群,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
B.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络绎不绝。 |
C.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
D.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优美的景色真是巧妙绝伦。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
B.“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
C.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 110 小时左右的飞行,顺利完成“太空刹车”。 |
D.我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了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市区面貌焕然一新。 |
5.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背影》中深深的父爱,《藤野先生》中对老师的感激敬仰之情,《回忆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都是散文中的“神”。 |
B.传记作品强调真实性,但并非简单的实录,而是非常重视叙事的技巧,要通过叙事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美丽的颜色》就通过一个个镜头来展现居里夫妇忙碌的身影,让人感受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
C.吴均的《答谢中书书》和陶弘景的《与朱元思书》有许多相似之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朝时期人,题目中的“书”都是指书信,从内容来看都属于写景散文,都体现出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
D.《蝉》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本文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既有科学性,又具有文艺笔调,而且语言生动传神,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充满感情色彩。 |
2.字词书写- (共1题)
6.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胜收,中外游人沐着和 xù(______)的春风,纷至 tà(______)来。凭栏远
眺,三两只小鸟时而贴着水面翻飞,时而掠过游船和游人 xī(______)戏,一幅人与自然的和 xié(______) 画卷尽收眼底。
“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胜收,中外游人沐着和 xù(______)的春风,纷至 tà(______)来。凭栏远
眺,三两只小鸟时而贴着水面翻飞,时而掠过游船和游人 xī(______)戏,一幅人与自然的和 xié(______) 画卷尽收眼底。

3.诗歌鉴赏-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小题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小题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8.
种梨
[清]蒲松龄
有乡人货①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②,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人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③。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鑱④,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⑤,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⑥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⑦;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间尽。已,乃以鑱伐树,丁丁⑧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把⑨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把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货:卖。②佣保者:雇佣的杂役人员。③掬梨大啖:两手捧着梨大嚼。啖:吃。④鑱(chán):一种 铁质掘土的工具。⑤沸沈:滚开的热水。⑥勾萌:弯曲的幼芽。⑦扶苏:这里义同“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⑧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⑨一把:一根车把。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1)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____) (2)倏而花(____)
(3)向市人索汤沃灌(________) (4)从容徐步而去(____)
【小题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间尽。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小题4】这篇短文蕴含了哪些做人道理?请简要概括。
[清]蒲松龄
有乡人货①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②,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人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③。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鑱④,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⑤,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⑥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⑦;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间尽。已,乃以鑱伐树,丁丁⑧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把⑨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把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货:卖。②佣保者:雇佣的杂役人员。③掬梨大啖:两手捧着梨大嚼。啖:吃。④鑱(chán):一种 铁质掘土的工具。⑤沸沈:滚开的热水。⑥勾萌:弯曲的幼芽。⑦扶苏:这里义同“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⑧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⑨一把:一根车把。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1)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____) (2)倏而花(____)
(3)向市人索汤沃灌(________) (4)从容徐步而去(____)
【小题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丐于车前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
B.乡人出之 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
C.乃以鑱伐树 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
D.而覆以土 不以疾也(《三峡》) |
(1)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间尽。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小题4】这篇短文蕴含了哪些做人道理?请简要概括。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9.
离我最近的草
李玉良
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乡亲,几乎都不喜欢这种草。冬去春来,有一些草,从地上针尖尖似的冒出来,沙蓬也以绿的姿态出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会生长。看样子,沙蓬的生命很顽强,它不但长在远离农田的贫瘠土地上,还和别的一些草长在靠近庄稼的地畔,甚至长在肥沃的地里,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
②沙蓬露头不久,茎秆就长出绿针。那时候,它是嫩嫩的、绵绵的、软软的,没有锋芒。放学后,奶奶交给我拔猪草的活,我快乐得如鸟儿一样,提着筐子,跟几个伙伴出去了,不用多长时间,一筐子嫩沙蓬提了回来,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给猪吃,拣出一把,用清水洗了,给我做菜饽饽。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做的那些菜饽饽,是难得的绿色美味,只是那时的我,却没有品出其中的滋味。
③过了春天,沙蓬长高了,也长硬了。可以说,它是地上生长的一种异样的草。夏末季节, 这种草蓬炸成箩筐般大,它不再有破土而出时那种娇嫩劲儿,而是浑身长刺,锋芒毕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
④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风而立,有的见风就倒,特别是沙蓬,经不住秋风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态,被风追赶着到处跑。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撵着我长大的。少年时,我在铁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沙蓬,铁道的路肩上,走多长的路,它们都不会在我眼前消失。起风的时候,它们有时跑在你前面,有时抱成一团,拦住了你的去路,有时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赶,火车在铁道上跑,它们在铁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处,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疾驶的火车。忽而一阵风过,他们便无人管束一般,如撒欢的野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沟中,他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⑤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风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风来临时选择逃跑,至于它最终的结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岁一枯荣。
⑥在我看来,百草中数沙蓬最脆弱。我发现,乡村那些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一生就这样奔跑着、忙碌着。我们干活,有时是漆黑的夜晚,有时是天刚破晓的黎明,有时在阳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时在飘飘洒洒的雨中,有时在鹅毛飞落的雪天。无论多么辛苦,我们都无怨无悔。
⑦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时候,人的一些作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为什么有一个人站着不干活,还指手画脚地骂他们,不能好好说吗?那天,我也在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这些沙蓬,也听到了他们的话。有一名临时工,听到那个人的辱骂后,平心静气地还了两句,就被开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该像它们一样锋芒太露。
⑧长刺的沙蓬,注定命运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怀疑它们还是当年在铁路边看到的那群沙蓬 吗?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我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闰土,
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这难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吗?但不管怎样,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
【小题1】这篇散文以对沙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起初我为什么不喜欢沙蓬?
【小题2】请赏析第④段画线语句。
【小题3】本文题为“离我最近的草”,为什么这草距离“我”最近?
【小题4】城市中的农民工就如沙蓬一样,奔波忙碌,勤劳辛苦,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请根据文中从沙蓬身上获得的启示,写一段赞美农民工的文字。(不少于 80 字)
李玉良
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乡亲,几乎都不喜欢这种草。冬去春来,有一些草,从地上针尖尖似的冒出来,沙蓬也以绿的姿态出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会生长。看样子,沙蓬的生命很顽强,它不但长在远离农田的贫瘠土地上,还和别的一些草长在靠近庄稼的地畔,甚至长在肥沃的地里,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
②沙蓬露头不久,茎秆就长出绿针。那时候,它是嫩嫩的、绵绵的、软软的,没有锋芒。放学后,奶奶交给我拔猪草的活,我快乐得如鸟儿一样,提着筐子,跟几个伙伴出去了,不用多长时间,一筐子嫩沙蓬提了回来,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给猪吃,拣出一把,用清水洗了,给我做菜饽饽。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做的那些菜饽饽,是难得的绿色美味,只是那时的我,却没有品出其中的滋味。
③过了春天,沙蓬长高了,也长硬了。可以说,它是地上生长的一种异样的草。夏末季节, 这种草蓬炸成箩筐般大,它不再有破土而出时那种娇嫩劲儿,而是浑身长刺,锋芒毕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
④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风而立,有的见风就倒,特别是沙蓬,经不住秋风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态,被风追赶着到处跑。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撵着我长大的。少年时,我在铁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沙蓬,铁道的路肩上,走多长的路,它们都不会在我眼前消失。起风的时候,它们有时跑在你前面,有时抱成一团,拦住了你的去路,有时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赶,火车在铁道上跑,它们在铁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处,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疾驶的火车。忽而一阵风过,他们便无人管束一般,如撒欢的野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沟中,他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⑤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风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风来临时选择逃跑,至于它最终的结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岁一枯荣。
⑥在我看来,百草中数沙蓬最脆弱。我发现,乡村那些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一生就这样奔跑着、忙碌着。我们干活,有时是漆黑的夜晚,有时是天刚破晓的黎明,有时在阳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时在飘飘洒洒的雨中,有时在鹅毛飞落的雪天。无论多么辛苦,我们都无怨无悔。
⑦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时候,人的一些作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为什么有一个人站着不干活,还指手画脚地骂他们,不能好好说吗?那天,我也在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这些沙蓬,也听到了他们的话。有一名临时工,听到那个人的辱骂后,平心静气地还了两句,就被开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该像它们一样锋芒太露。
⑧长刺的沙蓬,注定命运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怀疑它们还是当年在铁路边看到的那群沙蓬 吗?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我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闰土,
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这难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吗?但不管怎样,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
【小题1】这篇散文以对沙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起初我为什么不喜欢沙蓬?
【小题2】请赏析第④段画线语句。
【小题3】本文题为“离我最近的草”,为什么这草距离“我”最近?
【小题4】城市中的农民工就如沙蓬一样,奔波忙碌,勤劳辛苦,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请根据文中从沙蓬身上获得的启示,写一段赞美农民工的文字。(不少于 80 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阅读《生命与气候》,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小题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小题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6.名著阅读- (共1题)
11.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2)初二年级计划开展“整本名著阅读竞赛”活动,但你的朋友李婷不以为意。她觉得只需要多做习题,看看精选本就够了。请你以朋友身份,对她进行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昆虫记》,共十卷本,引人入胜,是耗费作家三十年时间完成的科普巨著。 |
B.《昆虫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赞美。鲁迅评价它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
C.《红星照耀中国》是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延安根据地,所写的一部纪实作品。 |
D.《红星照耀中国》写了采访“红色中国”过程与“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2.
综合实践
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的播出,节目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材料四

(1)根据前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校文学社打算开展一次以“发掘成语文化价值”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材料四是活动的构思框架图,请用一段话概括构思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的播出,节目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材料四

(1)根据前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校文学社打算开展一次以“发掘成语文化价值”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材料四是活动的构思框架图,请用一段话概括构思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