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1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1】诗中“万籁”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出游时间、地点、环境。 |
B.颔联营造了禅院幽雅宁静的意境。 |
C.颈联抒写了诗人恍若隔世的观感。 |
D.尾联寄托了作者追求隐逸的情怀。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永远执著的美丽(节选)
①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
②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时,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
③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________zhèn hàn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④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在他研究的最初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⑤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______________jiān rěn bù bá。
……
⑥从1976年至1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⑦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教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⑧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⑨“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儿,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⑩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⑪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⑫“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儿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⑬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zhèn hàn________ jiān rěn bù bá________【小题2】文中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选文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这篇通讯报道,以下称呼不符合2001年袁隆平身份的是( )
A. 宇宙之星 B. 杂交水稻之父 C. 改革先锋 D. 卓越的科学家
礼 物
某天贪睡,早上起得晚了些,恰恰又有一个重要的会,不宜迟到。匆匆出门时,正是早高峰,只好打摩的。所谓摩的,其实就是长了个摩托样子的电动车而已。这是交通拥堵时的利器,随时拐弯随时调头,和自行车一样自由,又和汽车一样快。每个十字路口都有。
第一个十字路口,一辆红摩的师傅一边刷手机,一边机警地四处张望,精明强悍,一副招揽生意的样子。看见我走近,便上下打量着,眼睛里仿佛有杆秤。
“去哪里?”
“大河锦江。”
他迅速报价:“十五。”“你这可是比打车还贵呢。”我说。“可是不会堵车呀,”他说,“要是打车,你一个小时也到不了。我保证二十分钟送到。”
“不能少?”“不能。”
我走开,他也没叫。应该是觉得我会回来吧。还觉得我不会走到下一个路口去找其他摩的。钱不是问题,可我就是不喜欢他的眼神,那眼神里有一种把我算准了的笃定。
较上了劲,我就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几辆摩的停在那里,其中一个蓝外套的师傅正在看街景,脸上微微挂着笑,吹着口哨。我和他搭话,说大河锦江。他说十块吧?商量的口气。我便上了他的车马上出发了。
身穿西装短裙,骑坐不便,我便侧坐,这又不好保持平衡,我便轻轻抱住他的腰。
“坐稳啊,姑娘!”他说。我默默笑:都四十多了还被称为姑娘,真有点儿小甜蜜呢。
坐上了他的车,我便觉得和他是一伙儿的了。后面来了公交车,便提醒他。远远地看见交警,也提醒他。他说他也看见了。我们的车速放得很慢,他观察着,忖度着,非常小心地行驶着,趁着路况不错的时候,便加速过去。
“被揪住过么?”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呢。不过你们客人不要紧的,要是被揪住了,我就会对他们说:‘客人你先走。我是车主,有事也是我的事’。”
“哦!”我略略地放了心。“也不会有大麻烦吧?”
“也不会有什么大麻烦的,就是训一顿呗。其实他们就是看见了一般也没事,你看看咱们这路上,他们要忙的事有多少?他们实在是顾不过来。不过咱自己也得注意,交警他们其实也是为了咱好。安全第一呀。”
“是啊,安全第一。”
事实上他开得很稳当,小心翼翼。他从不进快车道,见到最小的坑也会绕开,路过公交站的时候,碰到公交车靠停,他从不在上下车的人群中穿过。这是一个规矩人。
很快到了这一路上最大的十字口,人车如过江之鲫,交警和协警都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在队伍里默默地等着。
“那个70后你往后一点儿!压线十公分没啥用。80后你也往后!60后往里!还有这个小萝莉,小萝莉你很美丽,但是你不要往前挤!”
……
这都是什么呀,我伸着脖子往前看。一个戴着墨镜的个子高高的交警正在指挥路口等待的人。人们看着他,都笑了。他居然敢如此称呼这些路人,应该是对自己的判断力和幽默感很自信吧。
我抬头看看天。天色润蓝,风很清爽。今天的空气质量应该是良吧。这样的早晨,让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到酒店门口时,离开会还有十分钟,正好。
我下车,把钱给他。“谢谢!”他说。
“谢谢你。你开得特别好。”我说。
“是吧?反正很安全。”他说。他说那话时似乎一点儿也不谦虚,甚至有点儿得意。
“你是我见过的开得最好的摩的师傅。”总觉得该再说点儿什么,我便又说。
他灿烂地笑起来,十分开心的样子。我也笑着点头,和他挥手告别。这最末一句话,也许是这个早晨我能给予他的最微小但是最合适的礼物。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文章记叙了“我”乘坐摩的的经过,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地点 | 事情起因 | “我”的内心感受及结果 |
第一个 十字路口 | “我”遇到精明强悍又要价高的师傅 | “我”(1)________,没乘坐他的车 |
(2) | ___(3)______ | “我”乘坐了他的车,还有点“小甜蜜” |
【小题3】对文中画浪线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早晨天气的凉爽舒适。 |
B.烘托了“我”此时心情轻松舒畅。 |
C.体现了摩的师傅开车水平高。 |
D.表现了“我”对摩的师傅的认可。 |
【小题5】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礼物”是指“我”最后夸赞穿蓝外套的摩的师傅的一句话。 |
B.“我”赞扬蓝外套摩的师傅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也是“礼物”。 |
C.文章末段照应了本文的题目,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理解的主旨。 |
D.“礼物”作为全文的线索,使文章前后有呼应,结构完整。 |
3.课内阅读- (共1题)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_,六年级学过一篇课文___________也选自这本书。【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
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是战国列御寇。
B.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具有讽刺效果,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C. 本文结尾有神话色彩,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朴素解释和美丽向往。
D. 这则寓言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4.课外阅读- (共1题)
黄履庄,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暗取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及长,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所左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尝暗取刀锥(______) ②置竹笼中(______)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所左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这样,我不能全部记载下来。
B. 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这样,我不能熟悉地记载下来。
C. 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像这样,我不能熟悉地记载下来。
D. 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像这样,我不能全部记载下来。
【小题3】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从文中看,“所作之奇俱如此”的“此”主要指的是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2019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主旨是希望全球各地人们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实验学校于此将举行读书节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小题1】调查读书现状实验学校读书现状调查表
年级 | 每天阅读时间 | 摘抄、做读书笔记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 泛读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
六年级 | 1.5小时 | 6.2% | 40.5% |
七年级 | 1.3小时 | 7.5% | 30.7% |
八年级 | 1小时 | 15.3% | 20.4% |
九年级 | 0.5小时 | 28% | 18.3% |
下列对表格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年级增长,每日阅读时间逐渐增多
B. 摘抄、做读书笔记在阅读中所占比重随年级增长成倍增加
C. 泛读在阅读中所占比重岁年级增长以10%的比例逐层递减
D. 随着年级增长,阅读质量有所提高
【小题2】请你就实验学校读书现状,给学校读书节拟一个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内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