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必将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提供科学理念指导和有力政策支撑。
材料一:S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十年九旱,缺林少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S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生态产品已成为全省人民群众的最高渴望。2014年,S省政府统一部署,省财政筹集资金近30亿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严格源头预防,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材料二: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会议强调,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打虎”“拍蝇”、正风肃纪,初步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围。如何使绝大多数党员进一步达到“不想腐”的境界?修订后的准则着眼于此,重申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既是向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为8700多万党员树立的道德“高线”。而这一道德“高线”也并非脱离实际、高不可攀,而是一个实事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标准”。
纪律是党的生命,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格执纪。但纪律的“底线”究竟应当划在哪里呢?如果说国法是公民的“底线”,那么党员的“底线”就必须严于国法。这次对条例的修订,就体现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的原则,明确提出政治纪律等六项纪律,形成了高于国法的“负面清单”,从而划清了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这次对党内两大法规采取了“一揽子”修订的方式,分别确立了广大党员应当遵循的道德“高线”和不能触碰的纪律“底线”,德法相依,相辅而行,必将有助于探索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S省政府是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2)假如我是S省的一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参与到本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试举出两条实例。
(3)请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试分别论述党如何树立道德的“高线”和坚守纪律的“底线”。
材料一:S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十年九旱,缺林少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S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生态产品已成为全省人民群众的最高渴望。2014年,S省政府统一部署,省财政筹集资金近30亿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严格源头预防,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材料二: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会议强调,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打虎”“拍蝇”、正风肃纪,初步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围。如何使绝大多数党员进一步达到“不想腐”的境界?修订后的准则着眼于此,重申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既是向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为8700多万党员树立的道德“高线”。而这一道德“高线”也并非脱离实际、高不可攀,而是一个实事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标准”。
纪律是党的生命,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格执纪。但纪律的“底线”究竟应当划在哪里呢?如果说国法是公民的“底线”,那么党员的“底线”就必须严于国法。这次对条例的修订,就体现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的原则,明确提出政治纪律等六项纪律,形成了高于国法的“负面清单”,从而划清了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这次对党内两大法规采取了“一揽子”修订的方式,分别确立了广大党员应当遵循的道德“高线”和不能触碰的纪律“底线”,德法相依,相辅而行,必将有助于探索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S省政府是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2)假如我是S省的一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参与到本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试举出两条实例。
(3)请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试分别论述党如何树立道德的“高线”和坚守纪律的“底线”。
2.单选题- (共5题)
2.
中国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曾几经变迁:1980年代末,药价曾被彻底放开;但到1997年前后,价格飞涨,市场混乱,政府重新收紧管制之手;2000年,从彻底的政府定价,演变成政府指导价(最高零售限价),当时的卫计委发布《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从这个文件发布至今,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已实行15年。2015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政府采取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①实施最高零售限价的药品供给面临短缺
②相关药品生产者变相降价
③当政府监管不力时,易出现黑市交易
④相关药品生产企业过度生产,导致资源浪费
①实施最高零售限价的药品供给面临短缺
②相关药品生产者变相降价
③当政府监管不力时,易出现黑市交易
④相关药品生产企业过度生产,导致资源浪费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3.
Z省原来有众多的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依赖廉价低端劳动力。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产业向中西部转移,Z省工业企业开始出现用工荒现象。为此,Z省开始全面推进机器人替换工人。下例对于这一经济现象因果传导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③—②—④ | B.③—①—② |
C.①—④—② | D.③—④—② |
4.
2015年10月29日,党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二胎政策将全面放开。其主要原因是
①我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
②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正慢慢消失
③失独老人增多,许多家庭面临养老困境
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矛盾突显
①我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
②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正慢慢消失
③失独老人增多,许多家庭面临养老困境
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矛盾突显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5.
“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是“善治”这个政治学术语在中央全会层次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善治”目标的是
①健全公民参与机制,不断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
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与水平
③厘清政府权力范围,建设服务型有限型政府
④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①健全公民参与机制,不断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
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与水平
③厘清政府权力范围,建设服务型有限型政府
④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A.②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