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词书写- (共1题)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àn( ▲ )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zōng( ▲ )影。等到新的幼芽绽( ▲ )放绿( ▲ )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 | ▲ | ▲ | ▲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小题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所展示的画面。
【小题2】诗中的“雨”和“风”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注释)①息:呼吸。 ②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③术:方法。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语。
⑴更互用之瞬息可就(_____)(《活板》) ⑵会宾客大宴 (_______)(《口技》)
⑶谓农夫曰(___________) ⑷且仆于田(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⑵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小题3】文中除了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你还得到什么启示?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何申
⑴初春那日去吃农家饭,时间稍早,便往村后沟里随意走走。山杏乍开,溪水淙淙,小路弯弯,好不惬意。忽听不远处有咚咚咚的敲打声,声音不大,节奏均匀,只是有点偏快。我有些诧异,难道是点葫芦的声音?转过山弯,果然见一行人正在种地,那声响正发自播种者用小棍敲击点葫芦。点葫芦,久违了,没想到又见到你!
⑵记得插队第一年春耕时,去生产队库房领农具,见角落里有几个类似葫芦丝但个头儿要大许多的物件,我傻傻地问这是什么乐器,吹呀还是弹?社员乐了,说那是点葫芦,是敲的。怎么敲,一会儿你就明白了。那天种谷子,到了地里,社员往点葫芦里装满谷种,站在垄沟里一敲,我顿时不仅明白了,还佩服得不得了——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
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即谷子,去皮称小米。点葫芦,就是专门用来播撒体积较小如谷子、芝麻、烟籽儿等种子的器具。别看那东西不起眼,像出土文物,却是农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⑷点葫芦,顾名思义,葫芦是主体。待葫芦长成后,取个头稍大的,把内中掏空。掏空是个技术活,不能一破两半,那就成瓢了。只能在葫芦顶底两端各破鸡蛋大小的孔,掏空晾干。然后在葫芦底部安一个木把,要牢,便于手拿。前端则装个尺把长亦掏空心儿的向日葵秆,封住断头,再在上部开一小孔儿,孔儿下绑几缕干高粱穗。同时,在葫芦大肚上开个往里装谷种的洞洞,这样,一个点葫芦就做成了。操作时,葫芦里装种子,手持者行走在豁开的垄沟间,用小棍有节奏地敲打葫芦头,顿时,谷种就从向日葵秆上的小孔中蹦出,顺着高粱穗均匀地散落到田垄里。
⑸塞北山地缺水,谷子耐旱,早年种得多。在春耕时节,不论深山沟壑多么曲折,多么寂寥,只要听到敲击点葫芦的声,追声寻去,就会看到播种的人马,顺序是:拉牲口的、牲畜、扶犁杖的、点种的、撒粪的、培垄的、踩垄或压垄的。我拉过牲口,撒过粪,也压过垄,但没有敲过点葫芦,使用点葫芦的都是年纪大的人。
⑹点葫芦的声响,是一种劳作号令,更是社员一年的希望。点葫芦咚咚,我们各自低头如在流水线上干各自的活。点葫芦咚咚咚,将近晌午的阳光照着干燥贫瘠的山地,缕缕热气时隐时梦幻般升腾。点葫芦咚咚咚咚,口干,流汗,肚子咕咕叫,但只要点葫芦声音在响,就要脚步不停地往前奔。那天我望着渐渐远去的人马,再看留在地里的一行行脚印,那一刻,我忽然有些开窍:千百年来农民的生活,好像就如在这漫长的山地里走呀走的……
⑺自离开乡下,就再未见过点葫芦。而且现在种地也不比先前。先前传统,现在简单,有除草剂和化肥,就不用耪地施农家肥。雇个机器一播一埋,就等着秋收了。于是那日我便奇怪——那村子有生态园区,建了许多大棚,种着草莓和果瓜,山上又有栗子树,村容整洁漂亮,已进入“美丽乡村”行列,为何又用老法子种谷子呢?
⑻不由得上前看个究竟,近了看清,那一小队人马竟都是些年轻人,穿着同样的上衣,显然是公司的员工。问了得知,来生态园游览就餐的人,都希望吃到更原生态的食品。为此,这里的员工费了很大劲,才找来几件早年用过的农具,特别是这点种的东西,还不大会使,正犯愁。我说不用犯愁,这个东西叫点葫芦,是种谷子的专用工具。听你们敲的频率,有点快了,这样将来苗出得太密。
⑼他们很高兴,请我给示范一下。虽然我先前没敲过,但插队五年,年年春种,没少见了,便一口答应。调整妥当,轻敲一下,几粒谷子跳出来,大声喊:“好了,走起!”几个年轻人便跟着我干起来。咚咚,敲击的力度要合适。咚咚咚,敲击的节奏要和行进的速度相适应。咚咚咚咚,光滑的谷种如金粒子投身到养育它的大地里……
⑽那日蓝天白云,我在山坡上敲击着点葫芦,好像将种子播到了云间。低头望见层层田地与排排新式大棚相伴,便有些明白什么是传统与现代的联接和传承。
⑾又见点葫芦,不虚此行。
(选自201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副刊)
【小题1】请根据第⑴段内容,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欣赏初春山景时的(_______)——听到山中传来点葫芦声音时的(______)——看见一行人种地时用小棍敲击点葫芦时的(_______)
【小题2】联系⑶⑷⑹段,说说点葫芦“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的原因。
【小题3】第⑷段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描绘了点葫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有何用意?
【小题4】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⑻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5】读完文章后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哪些?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
【小题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小题2】为什么说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
【小题3】请说说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4】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①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目标探测、成像的能力,在军事民用上都有广大应用。②传统雷达分辨率和处理速度因电子器件的带宽限制的制约而存在提升瓶颈,难以满足未来应用对高性能雷达的需求。③而微波光子雷达,以光子为信息载体,利用丰富的光谱资源和灵活的光子技术,能够更好、更快地处理和产生雷达宽带信号,④具有快速成像、高分辨率和清晰辨识目标。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 ▲ 改为 ▲ 。
(2)第②处重复累赘,应删去 ▲ 。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 ▲ 与 ▲ 互换位置。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 ▲ 后增补 ▲ 。
6.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