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凸现(tuō) 矜持(jīn) 撬杠(qiào) 诲人不倦(huì) |
B.模拟(mú) 遗憾(hàn) 譬如(pì) 沥尽心血(lì) |
C.拽出( zhuài) 契约(qiè) 取缔(dì) 鞠躬尽瘁(cuì) |
D.厄运(è) 竹篾(miè) 书斋(zhāi) 忍俊不禁(jīn) |
A.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本,要记得在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
B.他炯炯有神地弹奏着《命运交响曲》。 |
C.奥本海默是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
D.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辍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与同学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
A.马革果尸 妇孺皆知 心会神凝 彷徨 |
B.感情震荡 嫣然勒功 凌乱不堪 徙劳 |
C.一拍即合 当之无愧 惹人注意 磐石 |
D.和蔼可亲 死而后己 无暇顾及 滑稽 |
A.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核心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
B.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能否提高成绩的关键。 |
C.我们经过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共识。 |
D.去年,全国有1000多万名考生参加高考。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全诗紧扣____________字展开叙述。
【小题2】诗的颔联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美丽的谎言
明明瘦瘦的,12岁了,看上去顶多10岁的模样,大大的眼睛里,总好像藏着点什么。今天,他很怕到学校去。
明明只有爸爸,而且爸爸是个盲人,他很爱爸爸,爸爸长得帅,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眼瞎的。他一直不明白,妈妈哪里去了,爸爸的眼睛怎么会看不见的。很小的时候,他问过爸爸。
爸爸能告诉年幼的孩子一个关于那个荒蛮年代留下的生死离恨的凄惨故事吗?能告诉孩子一个七尺男子汉因为感情的折磨而永远失去了光明吗?爸爸只是默默无语。那双大眼睛里的水使明明感到害怕,他再也不敢问爸爸什么了。
但是,昨天,这个孩子本来伤痕累累的心又流了一滴血。语文课上,教师叫一位同学解释“睁眼瞎”这个词,那孩子想了一会笑嘻嘻地说,那不就是明明的爸爸么,眼睛睁得老大什么都看不见。大家都笑了,明明的心抽搐起来,他真想逃出教室去。尽管美丽的女教师严厉批评了大家,可是,明明整整一个下午都没有说一句话。
今天的作文课,题目是《我的家》。这个题目使明明的心又开始发颤。他拨动着笔,想了好久,他这样写了。他说,爸爸和妈妈原先在同一个厂里工作。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带他出去玩,妈妈常给他讲好听的故事。后来有一次,厂里失火,爸爸妈妈奋不顾身去救火。妈妈牺牲了,爸爸的眼睛被火烧坏了,他再也听不到妈妈讲的故事了。
第二天,女教师讲评作文时,明明的头一直低着。忽然,他听到老师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在读他的那篇作文。同学们把头都朝向了他。
下了课,同学们都围着他,夸他的爸爸妈妈是英雄……此后好几天,明明都得到大家不同往常的友爱,渐渐地,脸上有了笑容。
两周后的又一节语文课,预备铃响了,女教师踏进教室,明明正在哭。大家七嘴八舌在问明明、他的爸爸妈妈到底有没有救过火。有个孩子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说明明骗了大家,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救过火。女教师看着这一幕。
第二天,女教师开始讲课。下课前的一分钟。她用目光扫视了全班同学,平静地说:“我想告诉同学们,明明是个好学生,他没有说谎。”
一周后,一个傍晚,明明出现在办公室,他抖动着嘴唇,说了一句:“老师,那篇作文是我编的……”女教师沉默了。她轻轻为明明擦干了眼泪,把他搂在怀里:“孩子,你没错。”声音也是轻轻的。一大颗热泪顺着美丽的脸颊落到明明冰凉的手心里。
【小题1】文章标题“美丽的谎言”中“谎言”具体指什么?
【小题2】如何理解明明虚构作文情节的做法?
【小题3】请对文中划线的语句进行赏析。
【小题4】小说主人公女教师的性格具有哪些特点?(要求分条回答)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入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小题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小题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小题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