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4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0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干/阻 亘/蛮无理 机立断/锐不可
B.亭/商 风/息敛声 水皆碧/虚无
C.沿/ 视/互相轩 簌落下/飞其间
D.迁/于/引凄异 低声语/然泪下
2.
(题文)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桅杆 阻拦索 殚精竭虑 平俦沃野
B.颁发 天然气 眼花瞭乱 一丝不苟
C.溃退 百叶窗 贸然行事 杳无消息
D.仲裁 敞蓬车 抑扬顿挫 油光可鉴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鉴湖昔闻八百里,今无所谓湖者。土人云:旧时湖在田上,今作海闸,湖尽为田矣。贺监池去陶家堰二三里,阔可百十顷,荒草绵茫如烟,蛙吹如哭。月夜泛舟于此,甚觉凄凉。醉中谓石篑:“尔狂不如季真,饮酒不如季真,独两眼差同耳。”石篑问故。余日:“季真识谪仙人,尔识袁中郎,眼讵不高与?”四座默然,心诽其颠。
(节选字袁宏道《鉴湖》)
(注)①石篑:陶望龄,明朝会稽人,作者的朋友。②季真:贺知章,字季真,为人旷达不羁。③谪仙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④袁中郎:即作者袁宏道。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B.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马上
C.相与于中庭   步:散步D.竹柏影也   盖: 原来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语段(一)中末句的“闲”字值得玩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闲”的理解。
【小题4】语段(一)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语段(二)则写于作者辞官归隐期间,谈谈两个语段作者感情的异同之处。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栓在琴凳上的十年
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資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已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已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已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杷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 。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请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
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 。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融化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已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小题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小题2】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小题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小题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 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 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6.
阅读下面的课文内容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熊荟蓉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这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父亲节来临之际,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查出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我刚上初中。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勉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我只是被稻草的残桩扎了一下,并无大碍。父亲却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绚烂的夕阳余晖中,他飘摇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发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每周的这五毛钱,是用来补充维生素的。
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是花在买纸笔和蜡烛上。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镜子里黢黑的鼻孔眼,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记得同学们不无羡慕嫉妒的眼神。
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溺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又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折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再不要赌了……”
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父亲沉下脸。“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吧!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红薯和甘蔗都择优下了窖,留待正月里卖钱。芋环、慈姑各留了两碗,用来请拜年客。花生就炒了一筛子,过年塞了一下牙缝。元宵节,我们甚至连蒸肉都没有吃一片。就是这样,我还是听见父亲对母亲说:“我们只有90块钱了。”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姐弟每学期的学费就得二三十元,还有种子、农药、化肥,以及三亲六眷的红白礼金,都是逃不脱的开支。我不晓得父亲用这90元是怎么让全家渡过难关的。
父亲外表瘦弱,骨子里却硬气得很。
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离开。
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在格子里),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一个小炉火,披一件寒衣……
(有删改)
【小题1】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叙事,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回家,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一个周末回家,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文中写大舅借钱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细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1)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2)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离开。
【小题4】谈谈你对文章倒数第二段“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一句的理解。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整齐美观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和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___。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宋词的婉转清雅,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不过,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②___,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风采和韵味了。

6.作文(共1题)

8.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那段_________的日子
要求:①补全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岩洞里,有水滴。“嗒——嗒——”隔好久出一滴。

蝙蝠见了,问:“水滴,你在干什么?”

水滴说:“积累。”

“积累?”

“是的,我们的水滴中有一种东西,可以积成石笋。”

“我怎么看不出来?”蝙蝠说,“你是梦想吧!”

“不。这是理想。”

于是,水滴天天滴,月月滴,年年滴。终于,积累成了石笋。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启示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