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十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426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7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鄙(yǐ) 夫(nuò) 词(xún) 明(lí)
B.养(huàn)    阔(cuò) 发(zhèng)    佝( lóu)
C.压(zhà) 伤(zhòng)   当(gòu) 席(yán)
D.杂(cān) 养(rǔ) 婷(pīng) 见(piē)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端祥 舍身求法 走投无路 可望不可及
B.报贴 前仆后继 形消骨立 心无旁骛
C.天骄 不醒人事 矫揉造作 李代桃僵
D.赃物 不言而喻 经世奇才 轻而易举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苏东坡与友人月下泛舟,吟诗唱和,真是一件附庸风雅的乐事啊!
B.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到痊愈是个抽丝剥茧的过程。
C.她自从得到奥运金牌后,在体育界已是如雷贯耳的人物。
D.他声情并茂、歇斯底里的演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
4.
下列关于课文相关内容的叙述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主要写了作者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B.《智取生辰纲》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写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
C.《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最后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D.《范进中举》一文中作者吴敬梓围绕范进中举,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社会以及科举制度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意思。
觥:  陈:
去:  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小题3】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B.本文每句话都用“也”字作结,起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
C.本文语句凝练,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D.本文写太守之乐是为了突出游人之乐。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材料,探究其共同点是什么?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材料-: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齐宣王)曰:“不若与众。”
——《孟子·梁患王下》
材料二:
宋代文人范仲淹在苏州老家购得一块宅基地,看风水的堪舆家告诉他:“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此修建住它,世世代代都会出卿相。”范仲淹听后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愿与邦人共享。”于是,将这块地捐出来,建设学舍,作为苏州府学。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父亲的奔跑
鲍海英
⑴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在又一次应聘被拒后,我无精打采走回家。见我垂头丧气,父亲叹了一口长气,说:“别急,晚上我带你去一个远房亲戚家坐一坐。”
⑵父亲说的这个远房亲戚,是小镇上一家银行的行长。说是远房亲戚,其实不知道隔了多少代的转折亲,此前自然没有来往过。
⑶父亲一生靠种地为生,老实巴交,从没求过人。那天下午,他拿出攒了好久的积蓄,买了烟和酒。晚上,我们趁着夜色,赶往10公里外的行长家。
⑷敲开大门,行长看到父亲,愣了片刻。我们进屋后,行长的脸上一直没有笑容。他不停地对父亲说,这个绝非易事,我帮不上这个忙。
⑸父亲却一直微笑着,点头附和行长的每一句话,又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您多想想办法,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一辈子不忘。”
⑹低到尘埃里的父亲,突然让我有一种想逃出去的冲动。在我们准备告别时,行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带回去。
⑺父亲假装拎着东西准备出门,就在他跨出门槛的一刹那,父亲迅速把东西朝屋内一丢,拉起我迅速冲出门外。等行长反应过来,我们早已冲出了门口。这时,行长也提着东西追了出来,父亲见状,拉着我的手迅猛奔跑。
⑻奔跑中,父亲的脚下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重重摔在地上。可父亲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旋即爬了起来。爬起来的父亲跑得更快,不一会儿,我们便跑出很远了。
⑼父亲和我喘着粗气,停了下来。然后,他一瘸一拐地走着,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找工作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而我转过身,却泪流满面。
⑽一个月后,那个亲戚行长果然来到我家,说有一个效益不错的单位正好要人,我可以去那上班,还把烟酒退还给了父亲。
⑾行长临别前,悄悄对我说:“你能找到工作,不是因为我想帮忙,而是你父亲那晚拼了命地跑。尤其是他摔倒后,忍着伤痛,还爬起来跑,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那样拼命地跑……
(选自《中国知网》)
【小题1】阅读全文,请根据提示补全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毕业我未找到工作,父亲叹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别时父亲飞快将烟酒留下迅猛奔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感动了亲戚行长,他帮我找到工作
【小题2】结合语境,说说第⑺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假装拎着东西准备出门,就在他跨出门槛的一刹那,父亲迅速把东西朝屋内一,拉起我迅速出门外。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出你对第⑾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你能找到工作,不是因为我想帮忙,而是你父亲那晚拼了命地跑。尤其是他摔倒后,忍着伤痛,还爬起来跑,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那样拼命地跑……
【小题4】文章第9段写到“我”泪流满面,请揣摩“我”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父亲的奔跑”的含义。

4.名著阅读(共1题)

7.
名著阅读 下面是选自《朝花夕拾》的两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贴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鲁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我那时量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乌,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二)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1)选文(一)里以乳作目的神话人物是 ,选文(二)出自 。(篇目)
(2)以上两段文字都是作者对童年时候有关书的回忆。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看待《山海经》与《鉴略》这二本书的,以及造成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

5.情景默写(共1题)

8.
古诗文默写填空。
⑴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水桥旁。(秦观《行香子》)
⑶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⑹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这儿的“此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语言表达(共1题)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阙厚重,平和的弦乐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①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②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③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④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⑤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⑥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A.④②①③⑤⑥B.②④①③⑤⑥C.④②③①⑥⑤D.④①⑤②③⑥

7.综合性学习(共2题)

10.
综合性训练
我校正在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我撰写)少年强,***的你给殷老师打一个邀请电话。时间紧迫,请你拨通电话,这就开始——(校名、人名用“XX”代替)
11.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读书》)
(材料二)
现在的书真叫多,读书的可选择范围非常之大,倒容易弄得读书人手足无措,不知该读什么,该取怎么个读法了。面对这一形势,我现在多取“猫式读法”。我家养了三只大猫,注意观察,发现它们进食有几个特点,都足资我读书时借鉴。一是它们进食前先要以目巡查左右,并对食盆中的食物以鼻检验,绝不轻易下嘴,这启发我选一本陌生的书来读时要十分慎重,不能因此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误食腐物影响心灵健康;二是它们吃东西时不仅细嚼慢咽,还往往摆头晃脑,能十分精确地将鱼肉中的小刺剔除,这启发我读书要善于汲取精华、唾其糟粕;三是它们一般都不贪食,胃口大开,却能适可而止,我们常用“猫食儿”形容量虽小而已他足,由此启发我:面对的书越繁杂,越不能贪多求广,还是要先确定好一个时期的读书目的,依次列出必读、可读、可读可不读(即机动安排,时间有富裕则读,无富裕则放弃)的书名,订出相应的计划,配置好时间份额,一周或半月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猫式读法”实践下来,尤有读书乐、乐融融的效益,故不揣冒昧,写出以供读友们参考。
(节选自刘心武《狼·蟒·牛·猫——读书的四种方式》)
(材料三)

(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四)
最美的姿态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小题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并补充一个名人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小题2】根据材料二简要介绍“猫式读法”。
【小题3】根据材料三说说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有什么特点。
【小题4】材料四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5】初三同学时间紧、课业重。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向同学介绍阅读的意义并提出三条有效的阅读建议。
阅读的意义:
三条有效的阅读建议:

8.作文(共1题)

12.
下面两题,选做一题。
(1)对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数不得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⑥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