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瑕疵(cī) 自诩(yǔ) 恻隐(cè) 海市蜃楼(shèn) |
B.绽放(zhàn)契合(qiè) 殷红(yīn) 轩然大波(xuān) |
C.静谧(mì) 邂逅(hòu) 驾驭(yù) 鳞次栉比(zhì) |
D.嫉妒(jí) 迸溅(bìng) 翡翠(fěi) 如火如荼(tú)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 别开升面 悠然自在 |
B.囊荧映雪 如法炮制 托泥带水 褒贬分明 |
C.顾名思义 根深蒂固 锲而不舍 轻而易举 |
D.孜孜不倦 一泄如注 水泄不通 郑重其是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酒》的作者琦君是台湾作家,《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代表作长篇小说《边城》。 |
B.《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用以劝诫马生勤勉学习。 |
C.《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中的“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可以记事写景抒情。这三则记都侧重于记事抒情。 |
D.及笄指女子十六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人到了五十岁,知天命说明人已经快到六十岁了。 |
5.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泉而茗者(名词用作动词,汲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曾经) |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媵人持汤沃灌(热汤) |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那)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 |
D.心乐之(以......为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快乐)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自是数年之后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 路不拾遗
【小题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耶?
【小题4】用文中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①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乐观。
②乙文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5】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自是数年之后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 路不拾遗
【小题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耶?
【小题4】用文中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①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乐观。
②乙文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5】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道行(注)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注)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小题1】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
【小题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②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竟然”的理解。
【小题3】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小题4】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5】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注)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小题1】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
【小题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②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竟然”的理解。
【小题3】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小题4】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5】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4.名著阅读- (共1题)
8.
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船长_____和生物学家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3次险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船长_____和生物学家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3次险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情景默写- (共1题)
9.
诗文填空。
①槲叶满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④《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 答应我,忍住你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槲叶满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④《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 答应我,忍住你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0.
综合性学习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仔细观察“仁”的写法及下面的文字,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
(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2个。成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彰显“仁”德)钢城区汶源街道洪沟社区村民董昌友长期照顾卧病在床的岳母,获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请拟发一条微博(微信或者说说)(指发在互联网上的短小的文章、图片),表达对董昌友的赞美之隋。(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仔细观察“仁”的写法及下面的文字,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
(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2个。成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彰显“仁”德)钢城区汶源街道洪沟社区村民董昌友长期照顾卧病在床的岳母,获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请拟发一条微博(微信或者说说)(指发在互联网上的短小的文章、图片),表达对董昌友的赞美之隋。(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
7.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