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大变化……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是致敬历史的纪念,更是再启征程的出发。
材料一 从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1987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等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569万人,一大批民营企业蓬勃兴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后,兴起了新一轮创业、兴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整个经济体系中,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材料二 说到自行车,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我们有着独特的自行车记忆。随着时代的不同,自行车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家庭生活“奢侈品”“三转一响”中,自行车居首位。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自行车以平均每年5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那时每日上下班时壮观的自行车洪流,更是让中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自行车王国”。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摩托车、小汽车出现在中国的马路上,自行车也不再是“财富”的象征,骑车出行比例逐年下降。
进入21世纪以后,自行车也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型代步工具,而渐渐有了时尚、运动、休闲、健身等新定位。
近些年,随着出行方式的丰富,汽车、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应有尽有。然而,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摆在了眼前,陪伴了几代国人一路走来的自行车以共享模式重返街道。
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与自行车的情感碰撞,自行车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反映着我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40年来自行车变迁的认识。基层治理面对的是基层群众丰富多彩、多元多样的日常生活。家门口的树叶掉了有没有人扫,胡同里的垃圾清理及不及时……这些看似零碎的“小事”,实际上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群众的“烦心事”。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探索出了一套服务民众的响应机制—“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一机制是指在全面开展问题摸排,明确执法责任的基础上,使乡镇成为基层行政执法的调动者和协调者,拥有执法“召集权”,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吹哨”,各部门需在规定时限内“报到”,从各自监管领域入手,组成联合执法链,解决问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首都探索城市基层治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增进民生福社的生动新实践,也是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的一次创新。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在你的生活中,如果也存在类似“烦心事”,你认为这些事儿应该反映给谁?(至少列出两个)
(2)“吹好哨”“报好到”,为的是“办好事”,让群众满意。相关行政部门怎样更好地“吹好哨”“报好到”?
(3)“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的创新。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说明这一创新为什么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结合材料,说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套服务民众的响应机制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单选题- (共4题)
①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
②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民生领域投入,维护社会公平
③增加专项费用扣除有利于提高恩格尔系数促进扩大内需
④增加专项费用扣除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从而惠及中低收入者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①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参加各类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②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③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工作
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①公民:依法有序参与,要把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
②政府:建设全民政府,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
③媒体:加大报道力度,要通过舆论监督行使监督权
④司法机关:坚守法治定力,要重视舆论但不为舆论干扰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