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4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6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对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注》是一部地理著作,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三峡》即选自《水经注》。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云思书》中的“书”指的是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C.《“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
D.《一着惊海天》是一篇人物通讯,全文用纪实的写法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进行了报道。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热,抒情真挚,为吟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小题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短语。
(1)沿阻绝: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御风:_________________
(3)沉竞跃:_________________ (4)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题4】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本报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记者刘仲华、商璐)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得益于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小题1】指出这则消息的导语,并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概述其内容。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屠呦呦获奖的原因。
【小题3】品析词语,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得益于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2)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5.
秋韵 (王立平)
①周日早上起来,推窗一看,天空到处被灰蒙蒙笼罩,地上也湿漉漉一片,看样子,昨夜下了一夜的雨。现在,毛毛细雨还在如丝如线地下着,我不禁打了个冷战,真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凉。匆匆吃过早饭,收拾停当,和家人一起来到车库,准备受邀到乡下和多年未谋面的老朋友相聚。
②驶出车库不远,正遇一群小朋友正在玩耍。他们没有像大人们一样裹紧衣服,而是高兴地伸着小手感触着毛毛细雨的凉意,每个孩子都充满童真,幼稚的脸上荡漾着笑容。
③在穿行南城一片别墅区时,一条人工修造的小河贯穿内外,河中清水流淌,远眺河里的水草茂盛翠绿,近观眼下的秋水一往情深,真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此刻正好雨停了,天也慢慢放晴了,心绪也就豁朗敞亮了许多。不知不觉间,车行至去秦岭山的一条小路上。放慢车速,摇下轿车玻璃,我发现道路两旁,竞相开放着许多颜色各异的小花,甚是好看。使人不由自主地下车驻足观赏。这些带着水珠的小野花,黄的如金子,白的似碧玉,紫的若晚霞。还有那缠绕在路边野草树枝上盛开的牵牛花……她们悄然开放在这迷人的秋天,姹紫嫣红,芳香四溢,尽力舒展着美丽和淡雅。此时,我愈发觉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的味道,似进入梦幻,融入自然。
④车行驶在老的环山路上,道路两边的白杨树,刷着整齐划一约一米高的白石灰,并在白石灰顶端绕树画了一圈红油漆,好似给树穿了一件漂亮的超短裙,更显得树身格外挺拔精神。秋日里发黄的树叶随飒飒秋风散落在路边、田间、地头,最终将会被埋于泥土中。它们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生命延续。我不禁联想到,清代文学家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所描写的情景来,人的生命轮回、世代繁衍也大致如此吧。 
⑤行程约一个小时,终于到了朋友居住的风景区,在简易的停车场停好车,迎着习习凉风,漫步在景区的小石子路上,此时更能贴心感受到浓郁的秋的意境。前行约走200米,到了一泓偌大的湖水旁,环湖看去,那一圈夏天曾长满了绿叶,为游人观鱼赏景遮挡炎热的柳树,此时也在秋风的摇曳下,又陆续抖落下它那褪了色的柳叶来,为行人铺下一条薄地毯般的松软路径。
⑥绕湖一周后,顺着一条小道望去,总算看到了朋友居住的一方小院,走进这个小独院,是成片的草皮,它们在春天凝聚了嫩绿,在夏季汇聚了能量,终于在秋天来临之际勾勒出最绚丽的色泽,从绿色过渡到诱人的完美的嫩黄,使我忍不住用手机拍照留影。这是它们历经了大半年的风霜洗礼后,才描绘出的最完美的图画。草皮中央栽有五棵柿子树,个个枝头都挂满了黄灿灿的大柿子,好似向人们讲述着金秋收获的故事。 
⑦踏着满目秋色,赏着一路秋韵,听了一天秋声,迎了阵阵秋风,吃了一肚子的农家特色美食,怀着眷恋,在朋友的送别中,在晚霞的陪衬下,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
⑧轿车在飞驰,思绪在飞扬。回放一天的经历,深感这个周日过得特别有意义,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秋天的美好,秋韵的足迹。
【小题1】认真阅读本文后,根据下面的提示,将作者的行踪路线补充完善。
车库→ (____)  → 南城一片别墅区 →  (____)    → (____)→ 归途
【小题2】本文通过哪些景物来写“秋韵”,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小题3】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想想看,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小题4】本文第②段描写“小朋友”在雨中玩耍的语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重要作用?
【小题5】本文语言表现力极强,请你试着从“修辞、关键词、修饰语”中任选一方面进行语言品析。

5.综合性学习(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消息二则》把我们带回苦难的战争年代。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一代领袖***运筹帷wò(    ),决胜疆场,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诺贝尔对科学的建树和对人类的突出贡献。《“飞天”凌空》“( )息liǎn( )声的一刹那”、《一( )惊海天》的惊心动魄让我们对“新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运筹帷wò(______) 屏息liǎn(______)声
(2)给加点的字注音。(______)息     一(______)惊海天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材料一)2018年4月4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现场,湖南小伙雷海为战胜北大硕士彭敏,获得总冠军。让人有些意外的是,雷海为在生活中是一名外卖小哥。和别人玩手机打游戏不同,在送餐的间歇,雷海为总会抱着一本诗词享受阅读的快乐。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以多种诗词竞赛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热爱诗词者的目光。雅俗共赏的题目设置使受众更为广泛,而王李群、康震等专家的精彩点评,透过诗句挖掘出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引发更多观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关注。
(材料二)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这是一档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嘉宾运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独处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可以说,该节目触动的是人底的情感和情怀。是在市场化思维的“泛娱乐化”“浅层化”“碎片化”的背景下,对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回归。
【小题1】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两档节目走红的共同原因。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假如你所在班级要举行“我爱读诗”活动,除了常见的朗读比赛,请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具体的有创意的竞赛形式。

6.作文(共1题)

8.
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