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为自己鼓掌。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的 存在。懂得为自己鼓掌,才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 。为自己鼓掌,并不是唯我独尊地 ,也不是傲视一切地孤芳自赏, 一种醒悟,一种境界,一种推动自己向挫折与失败挑战的勇气与动力。
A.独特 音符 妄自菲薄 但是 |
B.独自 诗篇 狂放不羁 而是 |
C.独特 音符 狂放不羁 而是 |
D.独自 诗篇 妄自菲薄 但是 |
①抚模一本书,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②在温暖的阳光下,你与一段优美的文字邂逅。③这些文字不端架子,如行云流水,又如云端紫燕,显得气象万千。④此刻,你就沉溺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仿佛和一位智者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A.两个“和”字都是连词,“行云流水”是并列短语,“娓娓道来”是主谓短语。 |
B.“抚摸一本书,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这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
C.“在温暖的阳光下,你与一段优美的文字邂逅。”这个句子中,“在温暖的阳光下”作定语。 |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沉溺”改为“沉浸”。 |
A.荡漾(yàng) 婆娑(shuō) 隽妙(juàn) 眼花瞭乱(liáo) |
B.岑寂(cén) 贮藏(chǔ) 清晰(xī) 小提大做(tí) |
C.恻隐(cè) 虔诚(qián) 哺育(pǔ) 因地治宜(zhì) |
D.晨曦(xī) 热忱(chén) 骊歌(lí) 余音绕梁(liáng)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宿江边阁①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②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②鹳:形似鹤的水鸟。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
B.《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 |
C.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翻”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 |
D.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
A.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天净沙·秋思》。 |
B.《西游记》中的唐僧在五行山揭去观音菩萨的压帖,救出孙悟空,赐号“行者”。 |
C.《红岩》中的江姐对党忠诚,面对特务把竹签子钉进十指的酷刑,她坚贞不屈。 |
D.《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遇到的小人国国王贪婪残忍,大人国国王贤明正直。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橙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的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的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看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的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的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佩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标准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迹要工整。
⑧有一回上课,他故意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叫喊:“写检讨!写检讨!写检讨!”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淹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把写检讨的标准落实到平时的日记中,日记不许胡乱应付“差事”,如果我们能保证质量,可以变“日记”为“周记”。算算,虽要求高了,但作业少了,我们欣然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同学们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字练笔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周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更好的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间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每到动情处,他的里中闪出一种是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注释)①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小题1】阅读选文①~⑥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 ①~⑥ | ⑦~⑪ | ⑫~⑮ |
主要内容 | 小学班主任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打磨气质。 | A | B |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
【小题3】选文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小学班主任的女儿?
【小题4】选文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每到动情处,他的眼中闪出一种异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小题5】请分析选文第⑬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
【小题6】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小题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选文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演讲、辩论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言之成理。 |
B.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屠刀,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③段的论据。 |
C.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轻视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轻则言不由衷、表意不明,重则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
D.语言和行动关系密切: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
4.对比阅读- (共1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
B.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
C.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
D.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小题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
【小题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