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A.销蚀(shí) 吞噬(shì) 洗涤(tiáo) 海市蜃楼(shèn) |
B.哺(pǔ)育 钦佩(qīn) 鲁莽(mǎng) 忧心忡忡(chōng) |
C.炽热(zhì) 遨游(áo) 俯瞰(kàn) 屏息凝神(bǐng) |
D.泛(fàn)滥 遗孀(shuāng) 无虞(yú) 心有灵犀(xī) |
A.《海底两万里》中,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 |
B.如果你在沙漠中行走,由于高温的天气,有时候你会看到周围有海市蜃楼的景象。 |
C.当得知重建家园还遥遥无期时,人们开始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
D.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早晚会自作自受,得到制裁。 |
A.《土地的誓言》 《最后一课》 《愚公移山》 |
B.《天上的街市》 《说和做》 《曹刿论战》 |
C.《七根火柴》 《苏州园林》 《伟大的悲剧》 |
D.《孙权劝学》 《驿路梨花》 《最苦与最乐》 |
A.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
B.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声,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
C.江边垂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
D.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的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内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 B.④①③② | C.②④①③ | D.③②④① |
A.《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终也没能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第一次买的车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买车的钱被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买的车安葬虎妞时卖掉了。 |
B.在《骆驼祥子》中,“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做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这里的“他”是被祥子看成圣贤的刘四爷。 |
C.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 |
D.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______)
(2)求二石兽于水中(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
(4)可据理臆断欤(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
D.竟不可得。(最终没有找到。) |
A.由于“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其他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石碾磨痕
①长相略显蠢笨的石碾,堪称祖先最杰出的一大创造。两块石头,以如此巧妙的方式组合,解决了粮食加工的问题。不知道先人的奇思妙想是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还是苦心孤诣、匠心独具。石碾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仍在焕发着生机。
②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遥远的石器时代,从一块石头开始,人类开始书写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作为人类技术探索的最早实验品,石头曾被孜孜以求的祖先雕琢成器:石铲、石刀、石斧、石镰、石锄……在一块块石头的青灰底色上,灿然地浮起了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
③有趣的是,石碾仍然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就如同乡村永远无法割舍的胎记:圆圆厚厚的碾盘上放着一个憨憨的碾砣子,碾砣子上用铁轴套连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石碾框,碾框外头的圆孔里斜插着一根圆圆的碾棍子。尽管如此简单,却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它一圈圈碾着乡村简单而又朴实的生活,即便已老态龙钟,也不肯稍作停歇。
④通常,石碾在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树下栖身,辛劳的村民就免去了雨淋日晒之苦。这些石碾大都有一把年纪,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它们也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没有谁知道这一盘盘石碾碾出了多少米面,但在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它把人与乡村的感情碾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纯。
⑤石碾的一生,充实而又忙碌,它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土灶和饭碗。青石板铺砌的碾道,人走驴踩,已深深凹陷。那一个个模糊不清的脚印,回响着强壮男人铿锵有力的足音,见证着风风火火的女人利索的身姿,记录着老人沉稳而踏实的步履,留下了孩子们轻盈矫健的身手。碾稻谷、碾玉米、碾小麦、碾高粱、碾地瓜干……五谷杂粮,哪一种都少不了和石碾的相亲相爱。那些胼手胝足、耕播岁月的农人,又有谁不曾和石碾相依为命?常常被这样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石碾在反复地碾着,直到谷皮完全脱离,小心地捧一把碾好的谷子,轻轻地将谷糠吹去,眼前即刻呈现出金灿灿的小米。
⑥想起粥,想起煎饼,想起窝头,想起乡村的任何一种食物,就不能不怀想石碾的恩情。石碾不停地碾着,碾出乡村一天天的温饱。只要石碾转动,就会有乡村的殷实和富足。我的父老乡亲,也像这古朴的石碾,心平气和、任劳任怨地过着普通、平静,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石碾就是我们感情至深的亲人,它心甘情愿地陪伴着父老乡亲一生耕耘,不离不弃,贫贱不移。
⑦时光流转,日月轮回,石碾默然挺立于风雨之中,认真扮靓村庄素淡而悠闲的光阴,独自回味那些老去的农人和乡村远去的生活。这有血有肉的石碾,默默地奉献着,以其质朴而博大的情怀,成为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
【小题1】文中第①~⑤段,写出了石碾的哪些特征?【小题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为什么说石碾“成为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
【小题5】近几年,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非常迅速,许多类似于石碾这样的古物件都被废弃或被破坏,结合本文,请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
【小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小题2】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4.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我县开展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在中小学校园全面铺开,为了营造“我运动,我健康”的氛围,某校开展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校体育组对周边中小学1200名同学每天进行课余运动情况进行调查,下边表格是调查情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调查结果。
(3)临近中考,小兰同学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学习,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劝说小兰参加课余活动,注意语言得体。
5.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