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367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8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成语字形全都正确的是哪一项?
A.寒(jìn) 暗(huì)   人情事故   销声匿迹
B.褓(qiǎng)    裂(guī)   戛然而止   风云变幻
C.绊(jī) 旋(wò)    格物致知   怒不可遏
D.默(jiān) 落(zhuì)   不修边幅   穿流不息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是哪一项?
A.李先生此次演讲旁征博引,文采飞扬,赢得了台下听众热烈的掌声。
B.近来台湾电信诈骗团伙作案手段可谓花样百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C.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
D.世乒赛女双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2.句子默写(共1题)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2)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_,禅房花木深。(_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4)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白居易《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jiǎo):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小题1】简要概括“旅雁”的形象特点。
【小题2】有人说“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结合诗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5.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题目。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具有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提名资格的一些国际人士,日前推荐中国人童增为今年该奖的候选人.推荐理由集中体现为,(A)童增发起了为战争受害者伸张权益,并坚持了近30年,弘扬了人类的和平精神。

目前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的童增,也被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发起民间对日索赔,从那时起至今,(B)他共收到万余封日本侵华战争受害者或家属来信,传扬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这些信件后来被媒体称为“童增书简”。

(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
(2)(A)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之后加上“_________”。
(3)(B)处画线句子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
6.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健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邃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7日)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2个字)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的观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
【小题3】文章第⑥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孟夏绿,绿透纸背

桑飞月

①最喜欢的色彩,是孟夏绿。

②孟夏绿是稍作成长后的少年绿,它尚未沾染世尘,未经历沦桑,但却勇敢无畏。剑一挥,气贯长虹,天地浩荡。

③这世间,色彩原本纷杂,有樱花粉、杜鹃红、梨花白……但植物们,最终似乎还是更钟情于绿,并在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季节里,定制了一套绿新衣。

④再过些时候,到了夏天的末梢,绿就变成了灰绿、旧绿。这时的人,也多懒散懈怠起来,出门购物拿个快递,都不再像春天时那般精致。长头发随便一挽,趿拉个拖鞋就出门了。一柜华丽斑斓的裙子,呆在后宫里,面面相觑。绿不新了,仿佛爱情老去,宫花寂寞红。

⑤相比之下,这初夏的一抹抹绿,多像费翔歌中的一把把火啊,它点燃了万物,点燃了大地。还像一个人画画,因为喜欢绿,一层一层地往上涂抹,最后,绿,透了纸背。

⑥孟夏时节,我特别喜欢去乡野里转悠,去看那一望无际的绿海苍茫,去聆听那生命交响乐最恢宏的章节。那大团大团的,是枫杨,是香樟,小团的是桑,是枇杷,是桂.芦苇像一条针织的绿围巾,密密长长的,铺在水边,把整条溪都染绿了,蛙绿了,鱼青了,它们沉在幽深的水底,叶子一样,缓缓游戈……

⑦坐在那些一两百岁的大树下,用力呼吸。这时候,我会感到自己的呼吸变绿了,人也变绿了,变成了一个绿精灵,抑或,一粒绿尘埃。

⑧绿中饱含静气。站在那深浓的绿中,心会不由自主地静下来。而静,又是一种力,它能带你沉到美与智慧的世界中去,在那里,你虽然孤独,但不会寂寞。

⑨天下起了雨,绿色的雨.无处可去,我在家中整理旧物,发现了一个早年的日记本,便胡乱翻着读,读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吓了一跳,但又回想不起,彼时的我正在经历什么,为什么要用起那么用力的句子。

⑩或许,那时的我,就是一小团孟夏绿吧,试图爆发,试图将生命的色彩涂到最浓,继而热烈又勇敢,什么都不怕。

⑪相比之下,现在的我,当是暮夏的灰绿了吧。仔细想想,不,我还是孟夏绿,又一个轮回。

 

⑫三十几岁时,生了病,连续几年住院,检查,打针,手术……似西风凋碧树.那段时间,我最期待的,就是摆脱病魔。最后,虽然出了院,但身体也被掏空,头痛、乏力等后遗症使我很多事都做不了。煎熬中,我开始小心地跑步,断断续续地读书,渐渐地,我像一棵枯树一样,又发出了星星点点的绿。

⑬而今,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我很用力地活着,但依然无法茂盛,无法像香樟一样,变成一大朵人人都看得见的绿。但也不想去抱怨什么,只管做着手边能做的细细碎碎。

⑭周末,我在家中洗被套,被套洗过后,又觉得春被就这么放起来也不合适。于是拖出一个大盆,将被子扔进去洗,折腾半天,汗如雨下,终于洗好。让先生拖去晒,他说,天啊,我家婆娘厉害得越来越吓人。我得意地笑,很受用,对于这微乎其微的鼓励。

⑮我至今也没干出什么大事,只靠这世间琐碎,这世尘来滋养鼓励自己。大概是心灵与身体都强大后的水到渠成吧,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这一日,不管怎样,似乎都不应放弃做梦。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不同,只要努力,即便是棵小草,也会迸出生命中的孟夏绿,绿透纸背的绿。

(选自《新民晚报》2019年6月5日)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孟夏绿是稍作成长后的少年绿”?
【小题2】下面这段话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那大团大团的,是枫杨,是香樟,小团的是桑,是枇杷,是桂。芦苇像一条针织的绿围巾,密密长长的,铺在水边,把整条溪都染绿了,蛙绿了,鱼青了,它们沉在幽深的水底,叶子一样,缓缓游弋……

【小题3】第⑨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理解。

5.课外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几:差不多,几乎。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小题1】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
(1)大豕不肯轭 
①接近,靠近。②就职,赴任。③从事。④成,成功。
______
(2)子
①经过。②超过,胜过。③犯错误,错误的。④拜访,探望。
______
(3)宁毋先生过而之曰
①罪过,错误。②抱怨,指责。③优异,杰出。④尤其,特别。
______
(4)亦犹吾民者必以贤
①放牧。②放牧的人。③整治,治理。④牧地,牧场。
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耕当以牛”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A.子予颠之倒之
B.河曲智叟亡应(《愚公移山》)
C.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生物之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吾 悯 而 诏 子 子 乃 反 怒 而 弗 答 何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豕纵大,安能耕耶?
(2)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小题5】“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商於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6.命题作文(共1题)

9.
作文。

生活百态,青春懵懂.有时,我们“寻他千百度”,却茫然一片;而以后,一个不经意的“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不禁感慨:原来……

“原来”,是一种顿悟,是一种发现,是一种成长……

请以“原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外,体裁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课外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