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居民与该草原上的草、野兔、土拔鼠、黄鼬和草原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有一段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描杀黄鼬,导致草原上土拔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

(1)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草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土壤、水分和_____等,阳光、土壤、水分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
(2)根据食物网简图可以判断,草所固定的能量能通过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草原鹰,鼠疫杆菌与人之间的关系是_____。
(3)生长在该草原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
(4)人、野兔、草原鹰、土拨鼠和黄鼬等动物都能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一过程称为_____,由此可见,动物能促选生态系统的_____。

(1)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草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土壤、水分和_____等,阳光、土壤、水分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
(2)根据食物网简图可以判断,草所固定的能量能通过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草原鹰,鼠疫杆菌与人之间的关系是_____。
(3)生长在该草原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
(4)人、野兔、草原鹰、土拨鼠和黄鼬等动物都能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一过程称为_____,由此可见,动物能促选生态系统的_____。
2.
牵牛(拉丁学名:Pharbitis n..) noisy),属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缠绕草本。一般在春天播种,夏秋开花,其品种很多,是常见的观赏植物。果实卵球形,可入药。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牵牛的拉丁学名是用_____法进行的命名,其中 Pharbitis代表的是_____。牵牛属于旋花科牵牛属,其中的“科”和“属”属于生物分类学上的_____,一个“科”可以包含多个“属”的生物。
(2)牵牛花的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现用纯种普通叶植株和纯种枫形叶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全为普通叶,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在子二代中既有普通叶也有枫形叶个体。
①牵牛花叶子的普通叶和枫形叶中_____为隐性性状,做出判断的理由是_____。子二代中普通叶、枫形叶个体的数量比接近_____。
②若让子一代植株与枫形叶植株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和比例为_____。
(3)牵牛花的花色有红色、粉色和白色等品种。将粉色的牵牛花种在碱性土壤中,花色表现为粉色,当种在酸性土壤中花色表现为红色,此种现象说明_____。
(1)牵牛的拉丁学名是用_____法进行的命名,其中 Pharbitis代表的是_____。牵牛属于旋花科牵牛属,其中的“科”和“属”属于生物分类学上的_____,一个“科”可以包含多个“属”的生物。
(2)牵牛花的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现用纯种普通叶植株和纯种枫形叶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全为普通叶,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在子二代中既有普通叶也有枫形叶个体。
①牵牛花叶子的普通叶和枫形叶中_____为隐性性状,做出判断的理由是_____。子二代中普通叶、枫形叶个体的数量比接近_____。
②若让子一代植株与枫形叶植株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和比例为_____。
(3)牵牛花的花色有红色、粉色和白色等品种。将粉色的牵牛花种在碱性土壤中,花色表现为粉色,当种在酸性土壤中花色表现为红色,此种现象说明_____。
3.
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物是否是经过不断进化而来的,很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求。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在原始地球条件下,_____在高温、紫外线及雷电等作用下可以合成有机物,然后汇集到_____中;在这里,这些简单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再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直到出现原始生命。原始生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原始生命的营养方式属于_____。
(2)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不同地层中化石分布不同,在远古的地层中_____(可能/不可能)出现高等动物的化石。菜芜特产一燕子石远近闻名。燕子石是古代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卵形或椭圆形,成虫长约3~10厘米,宽1~3厘米,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三叶虫体外包有一层坚硬的外壳。三叶草属于无脊椎动物中_____动物,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如图所示是6种脊椎动物三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从早期的胚胎看,它们几乎完全相同,都有尾,头部比较大,身体弯曲,彼此不易区别,这说明_____,这6种胚胎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说明这6种脊椎动物都起源于_____动物。
(4)一条22.5公斤的雌鲤鱼一次可产卵50万粒,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这属于_____.50万粒卵中,只有少数的卵能够发育成鯉鱼,这是因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_____。
(1)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在原始地球条件下,_____在高温、紫外线及雷电等作用下可以合成有机物,然后汇集到_____中;在这里,这些简单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再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直到出现原始生命。原始生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原始生命的营养方式属于_____。
(2)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不同地层中化石分布不同,在远古的地层中_____(可能/不可能)出现高等动物的化石。菜芜特产一燕子石远近闻名。燕子石是古代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卵形或椭圆形,成虫长约3~10厘米,宽1~3厘米,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三叶虫体外包有一层坚硬的外壳。三叶草属于无脊椎动物中_____动物,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如图所示是6种脊椎动物三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从早期的胚胎看,它们几乎完全相同,都有尾,头部比较大,身体弯曲,彼此不易区别,这说明_____,这6种胚胎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说明这6种脊椎动物都起源于_____动物。
(4)一条22.5公斤的雌鲤鱼一次可产卵50万粒,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这属于_____.50万粒卵中,只有少数的卵能够发育成鯉鱼,这是因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_____。

4.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自古以来,菊花便被文人墨客所称颂,不仅如此菊花也常作为观赏花卉装点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你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菊花栽培中的问题吗?
(1)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园艺培养基地的菊花更是千姿百态,菊花品种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是_____。
(2)为了保持菊花的优良特性,园艺师常用扦插的方式来繁殖菊花,其原因是决定新个体优良特性的遗传信息来自_____,菊花扦插前要将土壤进行消毒,插条切口涂上硫磺,目的是_____;扦插后一般采取避免阳光直射,除去插条上部分叶片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3)菊花培育者培育新品种菊花时,多采用杂交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杂交属于_____生殖,能使菊花后代具有_____。
(4)诗中“此花开尽更无花”描述的是自然条件下的一种现象,殊不知,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使菊花四季开放。具体做法是:在适宜的条件下,甲组菊花每天给予光照9小时,乙组菊花每天给予光照12小时,连续处理50天。方案中甲乙两组所用菊花必须是_____。50天后,甲组菊花提前盛开,乙组菊花延迟开花,由此可推测_____可以影响菊花的开花时期。
(1)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园艺培养基地的菊花更是千姿百态,菊花品种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是_____。
(2)为了保持菊花的优良特性,园艺师常用扦插的方式来繁殖菊花,其原因是决定新个体优良特性的遗传信息来自_____,菊花扦插前要将土壤进行消毒,插条切口涂上硫磺,目的是_____;扦插后一般采取避免阳光直射,除去插条上部分叶片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3)菊花培育者培育新品种菊花时,多采用杂交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杂交属于_____生殖,能使菊花后代具有_____。
(4)诗中“此花开尽更无花”描述的是自然条件下的一种现象,殊不知,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使菊花四季开放。具体做法是:在适宜的条件下,甲组菊花每天给予光照9小时,乙组菊花每天给予光照12小时,连续处理50天。方案中甲乙两组所用菊花必须是_____。50天后,甲组菊花提前盛开,乙组菊花延迟开花,由此可推测_____可以影响菊花的开花时期。
2.单选题- (共18题)
5.
避役因其体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故又名变色龙,生活在热带雨林中,能捕食森林害虫。下列关于避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避役的体色能随环境改变,不属于保护色 |
B.避役有发达的肺,具有较强的气体交换能力 |
C.避役的生殖发育没有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
D.避役的受精卵在孵化时需从外界吸收水分和氧气 |
6.
动物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运动而产生,下列关于骨骼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块骨骼肌的两端一定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
B.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 |
C.骨骼肌由中间的肌腱和两端的肌腹组成 |
D.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 |
7.
从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看,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下列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其学习行为越复杂 |
B.一般来说,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
C.一般来说,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比其他的动物高等 |
D.在变化的环境中,复杂的学习行为更有利于动物生存 |
8.
生物小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井获取了如下实验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时间 | 2分37秒 | 1分46秒 | 54秒 |

A.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多 |
B.小鼠第三次用时最少,说明小鼠有较强的记忆力 |
C.在A、B、C三处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宫用时会减少 |
D.小鼠学会走这一迷宫后,就不会忘记 |
10.
下列有植物分类研究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对植物进行分类时主要凭经验进行,没必要仔细观察 |
B.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以植物的形态结构为依据 |
C.对于看上去差别明显的植物要侧重找它们的相同点 |
D.对于看上去相似的植物要侧重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
11.
深圳的国家基因库中,储存有不同生物的基因样本1000万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是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
B.基因可通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之间传递 |
C.建立基因库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D.某生物所有基因控制的性状都能在后代个体中表现 |
12.
关于果蝇细胞内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蝇所有细胞内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
B.X和Y染色体是性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单个存在 |
C.常染色体是与果蝇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
D.雄性果蝇精子中的X与雌性果蝇卵细胞中的X上的基因都相同 |
13.
有关如图中四种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和②③④的主要区别是体内没有脊柱 |
B.②③体温恒定,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 |
C.四种生物中,只有③具有抚育后代的行为 |
D.只有①的发育过程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
14.
如表列举了几种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量,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 )
生物名称 | 染色体数量 | 生物名称 | 染色体数量 |
果蝇 | 4对 | 玉米 | 10对 |
人 | 23对 | 番茄 | 12对 |
马蛔虫 | 2对 | 酵母菌 | 8对 |
A.不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不同 |
B.同一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相同 |
C.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
D.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比单细胞的多 |
15.
已知二倍体西瓜体细胞中含22条染色体,四倍体西瓜体细胞中含44条染色体。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的种子,三倍体西瓜种子萌发、生长成熟后,不能产生正常的卵细胞和精子,故三倍体西瓜结的果实为无籽西瓜。请分析无籽西瓜瓜皮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 )
A.11条 | B.22条 | C.33条 | D.44条 |
16.
已知人的有耳垂(A)对无耳垂(a)为显性。某家系三代5人的耳垂遗传情况如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祖父 | 祖母 | 儿子 | 儿媳 | 孙子 |
有耳垂 | 有耳垂 | 有耳垂 | 有耳垂 | 无耳垂 |
A.通过孙子的性状可判断儿子、儿媳的基因组成均为Aa |
B.祖父、祖母、儿子、儿媳有关耳垂的基因组成不可能完全相同 |
C.祖父、祖母有关耳垂的基因组成中不可能含a基因 |
D.若儿子和儿媳再生一孩子,则该孩子有耳垂的可能性占四分之一 |
17.
某科研所研制出一种新型抗生素,为验证其作用,对一种致病菌多次用药后所获得效果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一直存在抗药性变异 |
B.新型抗生素淘汰的病菌个体不具有抗药性 |
C.该病菌具有抗药性是使用新型抗生素导致的变异 |
D.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能够繁殖产生后代 |
19.
英国的桦尺蛾有灰色和黑色两种体色,都喜欢栖息于树干上,有科学家对未污染区和污染区的两种体色的桦尺蛾进行放出和重新捕捉实验,其重捕率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环境 | 实验 | 黑色桦尺蛾 | 灰色桦尺蛾 |
未污染区 | 放出只数 | 496 | 473 |
重新捕捉只数 | 62 | 30 | |
重新捕捉的所占百分比 | 12.5% | 6.3% | |
污染区 | 放出只数 | 201 | 601 |
重新捕捉只数 | 32 | 205 | |
重新捕捉的所占百分比 | 15.9% | 34.1% |
A.在未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更能适应环境 |
B.在污染区灰色桦尺蛾更容易被天敌捕杀 |
C.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重捕率低是因为放出的数量少 |
D.黑色和灰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桦尺蛾迁移的结果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