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8-2019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357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7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及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呜(yàn)  (ruì)智 奔驰    道歉    义无返顾
B. 咀(jué)  (chāng)痍   雄辨    享誉    风尘仆仆
C. 点(zhuì) 贫(jí) 澎湃    浩瀚    鼾然入梦
D. 欺(wǔ)  (chù)立 惦记    震撼    神采焕发
2.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对比的关键是同中求异,“同”是对比的前提和基础,“异”是对比的关键和重点。
B. 通讯与消息相比,比较具体,新闻容量大,表现手段多,但时效性不及消息。
C. 押韵是诗歌重要的语言特点之一,古代诗词要求比较严格,现代诗歌则相对宽松。
D.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都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分别选自《列子》《山海经》。
3.
下列是给老人的生日祝辞,其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室有芝兰春自韵,人如松柏岁常新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2.句子默写(共1题)

4.
默写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小题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D.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亲的口琴

①2005年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初夏山野,翠绿妖娆。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我大为惊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会用嘴巴吹出如此美丽的声音。

②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我想,那情景要是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可爱的羊只似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口中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cóng cóng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黧黑。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③而此时,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会跃跃欲试。我在旁边看着,蓦然感觉到了父亲的丰富。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冲了出来。

④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分、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兴趣和爱好呢?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

⑤第二天下午,忙忙碌碌的母亲一个人在外面喂鸡,其余的家人围坐在庭院里喝茶聊天,此时,我走到父亲身边,深情地说:“爸,你昨天口琴吹得真好,能否今天再给我们吹一首?”父亲听了,羞涩地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着答应了。他顿了顿,甩了甩口琴,双手捧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那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冰层暖流,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庭院里顿时鸦无声,苹果树和椿树上鼓噪的蝉,路口的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围困,虽然不大,但很整齐,虽然稀少,但很热烈。

⑦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手中的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来。儿子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父亲站起来,说这样那样才能吹出声音。

⑧几天后,父亲的那只口琴一直被孩子当作玩具,想起来吹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有时候帮着孩子们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窝儿的小鸟。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沙子。

⑨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来到我的房间,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只口琴,偶尔抬头看看在炕上玩耍的孙子,防着他不小心摔下来。夜深的时候,在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这叫我们惊诧莫名。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我和妻子忍不住流下眼泪,看着专注的父亲,觉得了惭愧和不安。

⑩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父亲母亲送我们上车,我使劲抱了抱父亲。父亲没吭声,也没回抱我。车开走的时候,父亲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

(选文有删改)

【小题1】为第②段的拼音写上汉字: cóng cóng流水 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父亲吹奏的曲目
作者的内心感受
2005年初夏的一天
《朝阳沟》
(3)____
(1)____ 
《梁祝》
(“我”)被吸引、震撼,从而由衷地敬佩父亲。
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
(2)《____》
(4)____ 
 
【小题3】第⑤段划直线句子运用了 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为__________。
【小题4】从写作角度出发,第⑥段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 描写,烘托出__________。
【小题5】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想象诗人眼里父亲在山坡上吹口琴的情景,主要反衬出现实中的父亲吹口琴缺乏美感。
B. 在作者过往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木讷、本分、孤独、苦难的农民,琴声改变了这一印象。
C. 作者对于长期以来漠视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以及思想要求而感到惭愧,并想对他有所弥补。
D. 作者对父亲吹口琴时的神态、动作等进行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吹口琴时的娴熟和投入。
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洁身自好的莲花

①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②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③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④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⑤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⑥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写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爱莲说》的作用是_________
【小题2】请根据第②段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莲花效应”的含义。
【小题3】第②段中加点词“总是”“均”这两个词在文中充分说明了_________
【小题4】请根据第⑤段文意,简要概括“莲花效应”给植物本身带来的好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阅读(共1题)

8.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文)核舟记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文)口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1】甲文与乙文都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__________》一书。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力拉崩倒声。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B. 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C. 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D. 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6.课外阅读(共1题)

9.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聊斋志异》

注释: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伏焉:躲藏在那里。③顾:然而,可是。④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去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
【小题1】解释加点词。
惟有小刀不寸 (____________) 直不能屈(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小题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