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A. 有些商贩号称“跳楼大甩卖”,商品的售价却不见得比平时便宜,完全名副其实。
B.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现在遇到了困难,我绝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出手相助。
C. 在辩论会决赛赛场上,双方队员强词夺理,唇枪舌战努力巩固己方阵地,寸步不让。
D.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之前,母亲把他所有的衣服都缝补得天衣无缝。
2.句子默写- (共1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潮赠张丞相》)
②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⑤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彩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感动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杜甫那种广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让我无比敬佩。
⑧好友到外地求学送别之时,你引用了本学期学过的两句古诗来表达你和他的情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李白《送友人》)
3.诗歌鉴赏- (共1题)
观刈①麦(节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⑤,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⑥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③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④但惜:只是珍惜。⑤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⑥输税:缴纳租税。【小题1】《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两句借助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了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小题2】本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分析它们的共同点。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春酒
琦君
①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④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⑤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⑥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⑦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⑧A.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B.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C.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⑨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⑩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小题1】本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描写、议论、抒情。请你仿照第8段画线A句的品析示例,从B句和C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它的表达方式及作用。(示例)A句: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母亲喜欢做新鲜东西分享给大家,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大方。
我选________(填序号)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小题3】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写读后感,课本里说:“阅读所获得的感受可以是对某些语句的感悟。”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请你读本文第⑩段画线句子,联系下面的材料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
(句子)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pēi)呢?
(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季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辟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愉。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圆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夕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各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年夜饭称为“年夜饭”“宿夜饭”“合家宴”等,佳肴美撰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小题1】从上文查找相关信息将下面的文章思路梳理补充完整。
【小题2】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掉,结合句子说说原因。
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小题3】仿照示例,分析食物中寄托的希望
(示例)年糕:“糕”谐音“高”,取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
任选一个分析:腐竹、鱼、苹果
我选的是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阅读- (共1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注释)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②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③舆:车子。④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小题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遂与外/人间隔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题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妻子邑人 不独子其子 B.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 甘其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安其居 安知鱼之乐
【小题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翻译: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理解:“异”写出了渔人为桃源中安宁平和景象感到惊异的心情。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小孩并不只顾自己快乐。)
理解:从老人和小孩的“怡然自乐”反映出桃源中人的精神状态之佳。
C.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理解:交代了桃源中人来此地的原因,也为下文的“皆叹惋”做铺垫。
D.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翻译: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理解:“小国”中用不着“舟舆”,是因为战乱不断,无法使用。)
【小题4】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题5】(甲(乙)两文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请找出两文中理想社会的一个共同点,并试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看,说说你是否向往这个共同点,为什么?
6.名著阅读- (共1题)
【小题1】读了《傅雷家书》,请谈谈你是否希望有一个像傅雷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请结合本书内容举例说说。
【小题2】贝多芬的手册里有这么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屈服……“请你从以下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经历,仿照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贝多芬(《名人传》)
③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示例)米开朗琪罗:面对父亲的暴烈、母亲的早逝以及差点丧命的革命经历,他没有屈服,战胜了命运,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为人类艺术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强者!
我选择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活动一:诗词知识知多少)为了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同学们找到了以下材料:
古体诗与近体诗区别一览表
| 古体诗 | 近体诗 |
出现时间 | 春秋之前 | 唐朝 |
每句字数 |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 | 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
用韵要求 | 全首诗可以用一个韵,也可换韵。诗中每一句都可用韵,也可不用。 |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
【小题1】请根据以上表格,判断下面这首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并说明理由。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诗词节日我来猜)
【小题2】从下面(甲)(乙)(丙)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猜猜诗里写的是什么节日,并说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甲)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 (乙)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 (丙)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
我认为( )诗写的是________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
①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鲁迅记忆里那蒙着jiǎo( )洁月色的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糜( )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磅礴、粗犷( )豪放的安塞腰鼓,吴伯箫文字里那静穆的,暖róng róng( )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②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并感受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1)给文段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全对的一项是(_____)A.绞 mī guǎng 容 B.皎 méi guǎng 融
C.绞 méi kuàng 容 D.皎 mí kuàng 融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辨析和修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①句语序不当,应把“民众创造”和“世代传承”位置互换;②句无语病。
B.①句缺主语,应在句首加“我们的”;②句语序不当,应把“多样”和“价值”互换。
C.①句缺宾语,应在句尾加“民间文化”;②句语序不当,应把“理解”和“感受”互换。
D.①句搭配不当,应把“创造”和“传承位置互换;②句无语病。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基础知识综合:(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