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陕西省延安实验中学校际联盟七年级上期中生物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3442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11/28

1.单选题(共4题)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能够繁殖后代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由小长大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
生物的特征有(  )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⑥
3.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且活力不足
4.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的所有非生物因素
B.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与其坏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合作关系

2.填空题(共1题)

5.
夏天,做熟的食品为什么很快就会变质呢,原来,做熟的食品里生出了无数的细菌。食品中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呢?是有食品自然产生的,还是来自空气?对此,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巴斯德把新鲜、清澈的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玻璃瓶里,然后把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似的弯曲细长的形状,把乙瓶的瓶口敞开。随后,他再次煮沸瓶内肉汤,然后静置观察。
观察发现,乙瓶内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而甲瓶中的肉汤尽管通过弯曲细长的瓶颈可与外界相通,在较长时间内肉汤仍然保持无细菌,不变质。通过实验,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永远不会自然生出细菌的,使肉汤腐败变质的细菌来自空气。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巴斯德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提出 →作出
→制订 →实施 →得出
(2)巴斯德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巴斯德在实验中设计了什么对照试验?
    
(4)装入甲、乙两瓶的肉汤为何要再煮沸?
    
(5)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什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