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34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30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短短一个世纪,中国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世界银行家,而欧洲正截然相反。
B.七月的盐城,气温居高不下,室外暑热如火,我们坐在室内,吹着空调,却如坐春风,十分惬意。
C.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
D.七月流火,季节进入一年中最难熬的酷暑阶段。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电视节目深受观众青睐,是因为它们所传递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感拓宽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
B.2017年盐城城南新区将垃圾清运全面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
C.2017年1月2日上午,大约1500名左右的跑步爱好者齐聚盐城东方汽车广场,参加了“第二届盐城坐标城市定向赛”。
D.近日,美国波士顿市政广场,一辆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波士顿橙线地铁列车吸引了大批民众驻足。
3.
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营商环境,热忱期盼各位朋友关注盐城、走进盐城、投资盐城,共同铸就事业发展新辉煌。
②未来五年是盐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③这些工程的实施,将给双方合作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
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大力实施“五个一”战略工程,构筑“一张网”、引进“一桶水”、壮大“一部车”、培育“一片林”、建美“一座城”,着力打牢发展基础,致力构筑长远优势。
A.①④③②B.④②①③C.①④②③D.②④③①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雪晴望晚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作者贾岛少年为僧,后还俗。公元816年长安应举落第,次年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小题1】(小题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所呈现的画面。
【小题2】(小题2)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闻打暮天钟”并未围绕题目中的“望”字来写,需要删改,你觉得有必要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总成一梦
(台湾)蒋勋
(1)1990年,绕道香港转机,我第一次飞到了西湖。那天是除夕下午,天空密布着低低的云层,同行的H说:大概要下雪。
(2)我忽然想起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有《湖心亭看雪》一段:“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我会看到三百年前张岱看到过的那一天的“白”吗?
(4)下了飞机,直接到西湖。投宿的酒店在孤山旁,地势较高。房间在西楼的七楼,是顶楼了。进了房间,打开窗户,一片轻雾细雪,迷离涌动流荡。
(5)湖水很远,时隐时现。远远一痕起伏蜿蜒的山峰,若有若无,错错落落,随云岚流转变灭。
(6)视觉一片空白,重重叠叠的白,重重叠叠的空,像宋瓷釉料开片的冰裂,不同层次的白,可以如此丰富
(7)“这是台北故宫夏珪的那一卷《溪山清远图》啊!”我心里慨叹着。是纸上大片空白里一缕淡如烟丝的墨痕,淡到不可见,淡到不是视觉,淡到像是不确定是否存在过的回忆。
(8)没想到,南宋人画卷里的心事,在这里看到了“真迹”。
(9)为什么是那一年除夕傍晚到了西湖?
(10)为什么是在读了许多西湖的文学、看了许多西湖的画之后,才来到了西湖?
(11)张岱写《西湖梦寻》的时候,明朝结束了,张岱披发入山,他已经失去了西湖。
(12)《陶庵梦忆》里他举一例:有一仆役为主人担酒,一失足,摔碎了酒瓮,不知道怎么办,就咬自己手臂一口,心里想:这是梦吧?
(13)“……繁华靡丽,过眼皆空,总成一梦。”张岱的句子我是在青年时读的,过了20年,到了西湖,好像也要咬自己手臂一口,用肉体上的痛,告诉自己,这是真的。
(14)约好五点出发游湖,走出饭店,到了湖边,一艘船也没有。想起这是除夕,船家也多回家过年了吧?
(15)湖上一片空蒙,天空微微细雪,风里有腊梅清新沁鼻的香气。
(16)张开眼睛,看到雾、雪、水、天,弥漫的一片空白。闭起眼睛,空气里袭来梅花时断时续的香、皮肤上乍暖还寒的温度,听觉里不知何人荡桨,微微水波声,渐行渐近。
(17)一个妇人的声音,在蒙蒙寒风细雪间询问: “叫船吗?”
(18)那舟上妇人的声音如此熟悉,似乎不是第一次听到。
(19)那是曾几何时渡过我的一条船吗?我咬一咬手臂。
(20)“不回去过年吗?”上船坐定,妇人撑篙,一篙到底,船身慢慢离岸驶去。
(21)“带完你们,就回家吃年夜饭。”妇人声音柔软,在风中如轻轻盈盈细雪纷飞消散。
(22)“贵姓?”H 问船家。
(23)“姓付,付钱的付。”
(24)没有听过这姓氏,想或许是“符”的简写,决定不再多问。
(25)湖上没有船,空空荡荡的西湖,空空荡荡分不清界线的云、雾、水、雪,像面对一张还没有着墨的纸,一张空白的纸,素净空白,像最初的洪荒。天地还没有分开,一片混沌,然而宇宙要从那空白里诞生了。
(26)我好像听到一声凄怆撕裂的婴啼,从洪荒之初的寂静中爆炸,像是大喜悦,又像是大悲伤。像是繁华,又像是幻灭。
(27)空白里的大爆炸,将出现什么样的风景?
(28)细雪散了,云散了,雾散了,会有山峦起伏,会有流水潺湲,会有桃红柳绿,会有鸟啼花放。
(29)如果初春三月来,晴日暖阳,会在西湖看到什么?
(选自《笨拙的力量》,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有删改)
【小题1】仔细阅读文章,你会发现全文有两条线索,请梳理并概括出来。
【小题2】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
(1)视觉一片空白,重重叠叠的白,重重叠叠的空,像宋瓷釉料开片的冰裂,不同层次的白,可以如此丰富。
(2)张开眼睛,看到雾、雪、水、天,弥漫的一片空白。闭起眼睛,空气里袭来梅花时断时续的香、皮肤上乍暖还寒的温度,听觉里不知何人荡桨,微微水波声,渐行渐近。
【小题3】文章第(13)段写“到了西湖,好像也要咬自己手臂一口”,作者为什么要写“要咬自己手臂一口”,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3)段,作者由天欲雪联想到张岱笔下的雪中西湖,联想自然。一个“白”字,确定了本文要表现的雪天西湖的特点。
B.第7段由眼前西湖的景色,联想台北“故宫”里的画,既突出了眼前景,又让人联想到两岸分离的状态,笔端带出家国情怀。
C.全文写了《陶庵梦忆》里的西湖、近看西湖、远看西湖三个部分,文思收放自如。
D.文章最后段,“如果初春三月来,晴日暖阳,会在西湖看到什么”,以一个问句结尾,抒发了对重游西湖的期待之情。
【小题5】在中华民族的诗篇中,乡愁内涵丰富,常写常新,感人至深。结合本文内容与链接材料谈谈,你认为触发作者乡愁的是什么?
蒋勋为西安人,早年随父母(原为江南人)客居孤岛,是深受中国古典主义诗学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台湾当代诗人。大学四年蒋勋曾停止写诗,直至到法国研究西洋美术史时,才又因为无法排遣的乡愁而动笔写诗。也因独自旅游的关系,怀乡的情绪彷佛经过酝酿而开始发酵起来,在内心翻涌澎湃,在压抑不住之下,于是买了笔记本,背出昔日熟悉不过的诗句,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而这些诗句似乎就是乡愁的病根,整整写完一本,好像把重重的乡愁呕吐尽了,原本抑郁的心,才舒畅起来。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情”是幸福之本
①人们常常试图找出幸福的量化指标和客观状况,如统计“幸福指数”之类。其实,在我看来,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孔子最看重的学生颜回“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认为他虽然穷苦,却是幸福的。古希腊的狄奥根尼无家无室,常年居住在一个木桶中。当亚历山大大帝去见他,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他唯一的回答是:“请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他们都在享受自己的幸福。
②幸福需要各种条件,如和平、温饱、健康等,这些都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但拥有了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都感到幸福。别人可以认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不是真正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幸福的家庭又何尝一样呢?农民家庭“阖家团圆瓜棚坐,闲对风月笑呵呵”应是幸福的吧;今天的一些“空巢家庭”,儿女东零西散,父母独守“空巢”,但想到孩子学有所成,都有可期许的未来,安知父母心中不感到幸福呢!
③回顾我自己曾有过的一些难忘的幸福时刻,也不是产生于所谓“金榜题名”之类的时节,倒反而是更多地出现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年月。
④当然,幸福的源泉并不止此。中国古人尝言:“乐莫乐兮新相知”,又说:“知音其难哉”。如果真有一个忠心耿耿、始终相信你的品质、懂得你的弱点、蔑视任何谣言、传闻、曲解和误导,随时向你进忠言的朋友,那无疑是难得的幸福。
⑤幸福确实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它的根本是情,是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很难想象一个对事冷漠,对人无情的人会有真正的幸福。
【小题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分号可否改为句号?从论证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若删去第③段加点的“尽”字,对意思表达有何影响?
【小题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的后面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今年我八十初度,老伴开玩笑地送我一首打油诗,道是“摸爬滚打四不像,翻江倒海野狐禅。革故鼎新心在野,转识成智觉有情”。落款是“浪漫儒家”。关于我当年一无基础、二无条件,年已五十,却硬要以新学科比较文学为毕生志业,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算是最知情的人!有这样的知音相伴终身,我想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吧。
【小题5】读了本文,联系自身实际,说出一个你生活中的幸福时刻。

4.综合性学习(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阳光明媚,暖意融融。走过“长虹卧波”式的拱桥,进入无边无际的樱花园,只见柳暗花明、碧波荡漾,桥、水、岛移步换景,亭、园、路相得益章,水中游船画( )来往,陆上游览车辆穿梭。信步蜿蜒的小道,抬头望去,两旁是延绵成片的樱花,一路花团锦簇,如云似霞。游客们徜徉嬉戏于树丛间、草坪上,有的拍照、有的追逐,尽情享受美好的春光。在樱花深处,还有一些游客在树丛中支起帐篷,玩累了、困了,在帐篷中小憩,以独特的方式体验春的气息。仰面躺在茵茵草坪上,空中是一幅清雅秀丽的花ruǐ( )“织”成的图画,微风(   )过,花枝灵动,整幅画面掠过一丝丝不经意的波纹,不变的是极目高远处zhàn( )蓝的天空。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花ruǐ(_______)    zhàn(_____)蓝    (____)过 画(________)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8.
综合性学习。
2016年11月15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一场“丢书大作战”活动引起了人们关注。有10000本书被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参与者不乏陈鲁豫、徐静蕾、黄晓明等各界名人。“丢书大作战”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阅读现状的深思,班级将举办一次以阅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积极参与。
(口语交际)
(1)“地铁丢书”活动引发了各方热议,你班准备就此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辩论会,如果让你担任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准备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中国,不少社区现在都建了图书室,但是,真正上图书室看书的人并不多,有的图书室因经营不善关门,书架上积满了灰尘。
材料二:不知从何时起,国人不爱阅读了,更准确地说,国人不爱看书、不爱阅读名著了。从喜欢看畅销书到看网络小说,直至发展到爱玩手机游戏,阅读已经转过背去,渐行渐远了。
材料三: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份和4.91份。相较之下,韩国年人均阅读量是11本,法国为8.4本,日本8.5本,美国8.7本。
材料四:现在低头族很多。这种人不管在哪里离不手机,甚至上洗手间手里都在点手机。为此经常门出笑话,甚至出事。比如有的人走路撞人、撞行道树,有的跌倒,有的掉下月台,有的跌下地铁……在“机不可失”的同时,看书反而成了“难得一见”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画面)
(3)下面这幅漫画题为《顾不上》,请说出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共1题)

9.
在路上,能看到数不尽的风景,一草一木各有各的姿态;在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悲欢离合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路上,可以体会到跋涉的艰难,从中细细品味生活的真谛……
请以“在路上”为题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6.(共1题)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注)①擢:提升,提拔。②侈:大,多。③顾:只是,只不过。表轻微转折。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父母岁有裘葛之(_____)
(2)非天质之(_____)
(3)于是其诗工(_____)
(4)得于山水之助(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凡所有之书     牡丹之爱,乎众矣。(《爱莲说》)
B.而予齿益加耄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C.顾学未成而不暇 不千里称也(《马说》)
D.志意常充然     学不思则罔(《论语》)
【小题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选段主要运用了______的手法,显而易见昔日之艰难和今日条件之优越,自然引出要对马君则说明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乙)文中宋濂也借颜回、原宪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_____。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___(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