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中学生小刚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个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并提出疑问:寝室的空气中有细菌和真菌吗?干净整洁的寝室与潮湿脏乱的寝室相比较,哪种寝室的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多一些?为探究这个问题,小刚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提示: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请针对小刚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组实验中,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是______组和______组。
(2)第二步将所有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处理。
(3)接种微生物是在以上实验步骤中的第________步完成。
(4)在三组培养基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组。
培养皿 步骤 | A | B | C | |
第一步 | 在三个培养皿中分别配制好相同的培养基,分别标上A、B、C | |||
第二步 | 将所有培养基进行 处理 | |||
第三步 | A组培养皿打开后在干净整洁的寝室内放置5—10分钟 | B组培养皿打开后在潮湿脏乱的寝室内放置5~10分钟 | C组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 |
第四步 | 将所有培养基放于3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 |||
第五步 | 观察实验结果(菌落情况、菌落数目),并进行记录 | |||
(提示: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请针对小刚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组实验中,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是______组和______组。
(2)第二步将所有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处理。
(3)接种微生物是在以上实验步骤中的第________步完成。
(4)在三组培养基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组。
2.
请据下图回答问题:

(1)骨骼肌是由[ 1 ]________和[ 2 ]________两部分构成的。
(2)关节是由4、5和________(填写序号)三部分构成的。
(3)当你直臂提一重物平稳前进时,9、10所处的状态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动物产生运动是_________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_________绕_________活动。

(1)骨骼肌是由[ 1 ]________和[ 2 ]________两部分构成的。
(2)关节是由4、5和________(填写序号)三部分构成的。
(3)当你直臂提一重物平稳前进时,9、10所处的状态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动物产生运动是_________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_________绕_________活动。
3.
小明观察了黄蜂的生殖:当黄蜂交尾后,雌黄蜂便在沙土中挖一个穴道,穴道末端扩展成小室。然后,雌黄蜂飞出去猎获毛虫或蜘蛛,用其尾部的刺将猎获物麻醉后带回穴道内的小室。随后在小室内产下一个卵,并将穴口用沙土封闭后飞走,由卵孵化成的幼虫即以亲代储存的猎获物为食,直至发育成成虫后,才掘一下洞口,从穴道中爬出来。子代黄蜂虽然从未见过其亲代是如何完成这些程序的,但它发育到一定时期却能重复亲代所完成的程序。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黄蜂的生殖行为是__________(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是由其体内的__________所决定的。
(2)小明还观察了一窝蜜蜂,发现蜜蜂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大量的工蜂,这说明蜜蜂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行为;小明还发现,当一只工蜂找到了蜜源后,会跳起圆形舞招来伙伴,这说明蜜蜂群体中能通过_________进行信息交流。
(3)小明研究黄蜂和蜜蜂行为的方法,属于_________法。
(1)黄蜂的生殖行为是__________(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是由其体内的__________所决定的。
(2)小明还观察了一窝蜜蜂,发现蜜蜂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大量的工蜂,这说明蜜蜂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行为;小明还发现,当一只工蜂找到了蜜源后,会跳起圆形舞招来伙伴,这说明蜜蜂群体中能通过_________进行信息交流。
(3)小明研究黄蜂和蜜蜂行为的方法,属于_________法。
2.单选题- (共13题)
5.
培养细菌、真菌的过程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接种→恒温培养→高温灭菌冷却→配制培养基 |
B.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
C.高温灭菌冷却→接种→配制培养基→恒温培养 |
D.恒温培养→高温灭菌冷却→配制培养基→接种 |
7.
种植豆科植物能提高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A.豆科植物能将它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分解到土壤中 |
B.豆科植物能吸引更多的蚯蚓 |
C.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固氮的根瘤菌 |
D.豆科植物能杀死土壤中的细菌 |
11.
某校实验小组探究四种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下表结果,分析数据可知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动 物 | 甲 | 乙 | 丙 | 丁 |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 75 | 158 | 32 | 6 |
A.甲→乙→丙→丁 | B.甲→丁→丙→乙 |
C.乙→甲→丙→丁 | D.丁→丙→甲→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