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3304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9

1.选择题(共1题)

1.
按照写景顺序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放入横线上,使句子连贯。(  )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①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④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⑤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⑥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A.③①⑤④②⑥B.③④②⑤①⑥C.②①④⑥③⑤D.②⑤①④⑥③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间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题1】对上面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指“降职”,作者听到王昌龄被降职后与他依依惜别。
B.题目中的“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意思不同:前指左迁之地,后指王昌龄。
C.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既点明时令,又渲染了一种哀伤的气氛。
D.第二句叙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谪迁之地的荒远,流露诗人的牵挂。
【小题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缀行甚远    缀:__________   (2)顾野有麦场  顾:__________
(3)一狼洞其中  洞:__________   (4)狼亦黠矣    黠:__________
【小题2】用“/”线给下列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
(1)乃悟前狼假寐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小题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己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中心语句:__________。
道理:__________。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小刀
(1)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2)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3)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东西。
(4)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她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5)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6)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7)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8)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9)“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10)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件事嘛,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11)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一”,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切。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12)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13)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14)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15)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入性的温暖来。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小题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3】第3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周?
【小题4】第11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5】第15段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⑤“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⑥“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⑦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⑧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⑨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⑩“人都到哪里去了!”
⑾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⑿“读书!” 
⒀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匆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⒁“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⒂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⒃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题1】【小题2】选文从第②段起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幼年鲁迅的____、
____、____、____等几个生活片段。
【小题3】【小题4】选文第①段中划线的语句使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的心理。
【小题5】【小题6】鲁迅一直很尊敬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内容,并作简要的分析。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③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小题1】【小题2】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小题3】【小题4】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小题5】【小题6】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对比的双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5.名著阅读(共1题)

7.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藻地在一帝答礼。他是一个寓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A段文字选自我们已学的课文《________》,B段描写的人物是______。根据人物描写,我们可以推测文段中的两位都是________的先生。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调查数据如下表:
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
年龄段
<19岁
19-24岁
25-34岁
35-49岁
>50岁
关注人数比
44%
23%
18% 
9%
1%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没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唐朝诗人贾岛得诗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他认为这句诗中的“敲”用得不好,想改为“推”字,就多次把“敲”和“推”进行变换,看哪个字比较好。后来成为一个咬文嚼字的比较有名的事例。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特征。____________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用哪个字好,说明理由。___________

7.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一天,我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成功、后悔、感动、哭、笑……”等,再写作文。②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