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3043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

1.综合题(共2题)

1.
下面是一个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4只容积为600毫升的烧杯分别贴上A、B、C、D标签.每一个烧杯注入500毫升的常温下的自来水.
②把烧杯A放在一边,保持水的纯净.在烧杯B、C、D中分别加入不含碘的食盐2.5g、7.5g、15g,并搅拌.
③在每一个烧杯里加入18茶匙的青虾卵(一种淡水虾卵).
④用一块方纸片把每一只烧杯盖上.避免光照和接触热的物体.
⑤连续数天,每天观察这些烧杯里发生什么变化,并作好记录.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回答:
(1)你认为这个实验想探究的问题是:__.
(2)A杯起作用的是__.
(3)请你预测一种实验结果,并说明根据这一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果:__.
结论:__.
2.
海带的生长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某科研小组在实验室做了两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探究温度或二氧化碳对海带生长率(指实验前后,海带体内物质增加的比率)的影响。请分析实验1数据(25 ℃时海带腐烂,所以生长率为负值),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
(1)实验1所要探究的问题是__? 
(2)实验过程中除改变温度外,水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等因素都应该保持一致,理由是__。 
(3)海带生长率增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是在__℃之间。据此分析夏季高温不宜种植海带的原因是__。 
请分析实验2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2
(4)水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对海带生长率的影响,实际上是对海带利用二氧化碳合成__这一过程的影响。 
(5)明明同学的结论:水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海带的生长率越大。你是否同意他的结论?__。数据表明,当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 000 mg/kg时,海带生长率的增长将逐渐__(填“加速”或“减缓”)。 
(6)综合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

2.资料分析题(共1题)

3.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年,为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再加上日寇掠夺、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变成了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藐视自然,违背规律,大自然的报复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袭来: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经过55年的艰苦创业,塞罕坝林场建成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如今,千里松林又绿塞罕坝.如今的 塞罕坝,就如华北大平原上的一枚“绿宝石”,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在塞罕坝,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林海滴翠,百花烂漫; 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一年四季,塞罕坝皆有美景.
监测数据显示,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 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以现有的林木蓄积量计算,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产生氧气55万吨,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栽种的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阻沙涵水带来巨大生态效益.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国家气象局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为56.2天,而近年来,北京春季沙尘天数保持在每年7.5天左右.
(1)塞罕坝在上世纪50年代由森林变为荒原的原因是什么?__(答出一条即可). 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的__能力,但塞罕坝由森林变为荒原,说明这种能力是__的,外界干扰过于严重,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塞罕坝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与此相关的是植物的__作用,除此以外植物还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__(答出一条即可)
(3)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本来可以承受每年100万人的接待量,但塞罕坝却将每年的游客量控制在50万人以内,目前,当地的旅游开放面积仅占林场总面积的万分之四.针对这一做法你有什么看法?__.

3.单选题(共5题)

4.
以下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是为了得出合理的结论
C.科学探究中可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修改
D.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设计实验和表达交流
5.
下列生物中,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单位的是(  )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6.
小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是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模拟法
7.
Lehrman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l)全为雌鸟,单独饲养;(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结果发现:第(l)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6,7和8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  )
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
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8.
关于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导管和人的血管属于同一个结构层次
B.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C.某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肌肉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不同
D.细胞能无限生长,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个体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资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