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青蛙是两栖运动的代表,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是人们研究运动的运动、进化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1)青蛙的幼体为蝌蚪,生活在水中,发育过程中逐渐长出肺和__________,尾消失,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这种变态发育过程为生物由水生向__________进化提供了有利证据。

(2)青蛙运动系统的构成与人类相似。其运动能力强,善于跳跃,是因为后肢有发达的肌肉,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牵拉__________绕__________运动。
(3)如图为蛙后肢腓肠肌示意图,图中①是肌腹,②是__________。解剖腓肠肌后发现,除了肌肉组织,其中还有能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血液,这属于__________组织,也有能接受刺激和产生兴奋的神经组织。所以,从构成蛙的结构层次来看,腓肠肌属于__________。

(4)青蛙的运动,除了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参与外,还需要__________系统(至少写出两个)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1)青蛙的幼体为蝌蚪,生活在水中,发育过程中逐渐长出肺和__________,尾消失,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这种变态发育过程为生物由水生向__________进化提供了有利证据。

(2)青蛙运动系统的构成与人类相似。其运动能力强,善于跳跃,是因为后肢有发达的肌肉,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牵拉__________绕__________运动。
(3)如图为蛙后肢腓肠肌示意图,图中①是肌腹,②是__________。解剖腓肠肌后发现,除了肌肉组织,其中还有能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血液,这属于__________组织,也有能接受刺激和产生兴奋的神经组织。所以,从构成蛙的结构层次来看,腓肠肌属于__________。

(4)青蛙的运动,除了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参与外,还需要__________系统(至少写出两个)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2.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目前世界已知的螳螂约有2000多种,中国已知约147种。
北京市常见的螳螂主要是中华大刀螳和广斧螳(见图1)。中华大刀螳体形窄长,形状和颜色类似狗尾草的叶片;广斧螳则体形较宽,形成和颜色类似柳树叶。中华大刀螳主要在草丛中矮灌丛中捕食蝗虫等昆虫;而广斧螳则主要在乔木上活动,捕食树上的蝉和毛虫等。它们依靠体色和体形成为了一流的伏击手;当发现猎物,然后竖起上半身,抬起镰刀似的前足(图2),耐心地静待,等到猎物接近了,先作瞄准,然后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足”到擒来。
到了秋季,这两种螳螂都会在灌丛中产卵,卵块外面都具有起保护作用的卵鞘。中华大刀螳在灌丛中下部产卵,卵鞘厚且蓬松柔软,可以抵御严寒和蝽的刺吸,但容易被鸟类撕食。而广斧螳则在灌丛的枝条顶端产卵,卵鞘薄且硬实,可以抵御鸟类撕食,但耐寒能力有限,容易被蝽吸食。有趣的是,两种螳螂的若虫在春季孵化后,先无食欲,而是处于一种“暴走”状态,到处奔跑几个小时后,才开始取食食物,这种行为避免了兄弟姐妹间争夺食物,提高了存活率。
此外,螳螂为肉食性动物,在农林区可以捕食多种害虫,对农林区害虫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1)文章中对螳螂种类的简要介绍,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_多样性。
(2)如图1、图2所示,中华大刀螳和广斧螳都有外骨骼,身体和足__________,这是节肢动物的典型特征。两种螳螂在颜色和基本状态都与自己的生存环境高度一致,这体现了生物能__________环境,这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__________的结果。
(3)螳螂的生殖发育需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__________变态发育。从卵鞘特点上看,__________的卵鞘厚且蓬松柔软,其生活的环境中可能有大量__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A.猎食性蝽 B.食虫鸟类)。
(4)螳螂若虫孵化后,具有先“暴走”再取食的行为,这是在产生的众多__________类型的基础上,淘汰不利类型面保留下来的有利类型,并将此性状__________给后代的结果。
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目前世界已知的螳螂约有2000多种,中国已知约147种。
北京市常见的螳螂主要是中华大刀螳和广斧螳(见图1)。中华大刀螳体形窄长,形状和颜色类似狗尾草的叶片;广斧螳则体形较宽,形成和颜色类似柳树叶。中华大刀螳主要在草丛中矮灌丛中捕食蝗虫等昆虫;而广斧螳则主要在乔木上活动,捕食树上的蝉和毛虫等。它们依靠体色和体形成为了一流的伏击手;当发现猎物,然后竖起上半身,抬起镰刀似的前足(图2),耐心地静待,等到猎物接近了,先作瞄准,然后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足”到擒来。
到了秋季,这两种螳螂都会在灌丛中产卵,卵块外面都具有起保护作用的卵鞘。中华大刀螳在灌丛中下部产卵,卵鞘厚且蓬松柔软,可以抵御严寒和蝽的刺吸,但容易被鸟类撕食。而广斧螳则在灌丛的枝条顶端产卵,卵鞘薄且硬实,可以抵御鸟类撕食,但耐寒能力有限,容易被蝽吸食。有趣的是,两种螳螂的若虫在春季孵化后,先无食欲,而是处于一种“暴走”状态,到处奔跑几个小时后,才开始取食食物,这种行为避免了兄弟姐妹间争夺食物,提高了存活率。
此外,螳螂为肉食性动物,在农林区可以捕食多种害虫,对农林区害虫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1)文章中对螳螂种类的简要介绍,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_多样性。
(2)如图1、图2所示,中华大刀螳和广斧螳都有外骨骼,身体和足__________,这是节肢动物的典型特征。两种螳螂在颜色和基本状态都与自己的生存环境高度一致,这体现了生物能__________环境,这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__________的结果。
(3)螳螂的生殖发育需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__________变态发育。从卵鞘特点上看,__________的卵鞘厚且蓬松柔软,其生活的环境中可能有大量__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A.猎食性蝽 B.食虫鸟类)。
(4)螳螂若虫孵化后,具有先“暴走”再取食的行为,这是在产生的众多__________类型的基础上,淘汰不利类型面保留下来的有利类型,并将此性状__________给后代的结果。
2.单选题- (共13题)
3.
某小组在研究有关蚯蚓的问题时拟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蚯蚓为什么在雨后爬出地面—调查法 |
B.蚯蚓是如何运动的—观察法 |
C.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观察法 |
D.蚯蚓对人类有什么益处—文献研究法 |
4.
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推动着生物学不断向前发展。以下几位科学家与他们的重要成就,对应有误的是( )
A.林奈——提出双名法 |
B.达尔文——发现并命名细胞 |
C.孟德尔——发现遗传学基本规律 |
D.巴斯德——证实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
6.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物静止不动时,就不具有任何行为 |
B.飞蛾扑火与鹦鹉学舌都是学习行为 |
C.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
D.学习行为仅由环境因素引起,与遗传物质没有关系 |
8.
三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一个控制日常生物节律的基因,解释了生命内部“生物钟”的工作原理,并因此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生物钟”现象其实是一种节律行为,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节律行为的是( )
A.金蝉脱壳 | B.蜘蛛结网 | C.金鸡报晓 | D.孔雀开展 |
11.
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物种非常丰富,各种资源用之不尽 |
B.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需要再进行生态修复 |
C.实现绿水青山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开发旅游资源,获得的经济价值 |
D.金山银山指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还包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 |
12.
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面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种B可能不如物种A高等 |
B.物种B一定比物种A结构复杂 |
C.物种A的出现早于物种B |
D.物种A一定比物种B的数量多 |
1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
B.生物是按照由小型到大型的规律进化的 |
C.对祖始鸟化石的研究证明鸟类与爬行类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
D.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 |
14.
埃及斑纹是传播某种传染病的媒介,某地区喷洒一种杀虫剂消灭埃及斑蚊,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愈来愈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杀虫剂品质不稳定 |
B.埃及斑纹的适应力特别强 |
C.能抵抗杀虫剂的埃及斑纹存活下来切大量繁殖 |
D.杀虫剂造成埃及斑蚊产生抗药性变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