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299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8

1.选择题(共7题)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髻(jì)   倘若(shǎng) 着落(zhuó)  咄咄逼人(duō)
B.匿笑(nì)   确凿(záo)  盔甲(kuī)   人迹罕至(hǎn)
C.憔悴(jiāo) 抖擞(sǒu)  分歧(qí)    混为一谈(hùn)
D.粗犷(guǎng) 竦峙(zhì)  莅临(wèi)   恍然大悟(huǎng)
2.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买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B.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C.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老师”等。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D.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搏学的人。
3.
根据语境,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指造酒的发酵过程。)
C.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D.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拥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现在写作“臃肿”。)
4.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B.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C.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懂谁也汩汩地骑着水泡儿……这一切都是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D.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暖人的特点。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作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
C.“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称自己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尊”是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的尊称,如称对方父亲为尊公、尊君、尊府。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是满族作家舒庆春,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思结合的道理,它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宋代把《论语》《春秋》《尚书》《孟子》合称为“四书”。
7.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B.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C.“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范爱农。
D.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诗歌鉴赏(共1题)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题1】用“/”划分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两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李白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谪,写下了这首怀念友人的诗。
B.首句写景,点明暮春的时令,借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声悲切的子规,寓飘零悲伤之感,可以说是融情入景。
C.“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中的“龙标”与标题中的“龙标”同指地名,即王昌龄谪贬之地。“过五溪”,可见友人旅途之艰辛,贬谪之僻远,暗含对朋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
D.三、四句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关切与安慰。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9.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李侍郎,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
(3)少时家贫(__________) (4)无不立对(__________)
【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元方的“方正”?
【小题4】【乙】请结合原文语句说说文中的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10.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 )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小题1】在上文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这些词都属于___(选词填空:名词 动词 形容词),请说说这些加点词语的作用。
【小题2】用原文语句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小题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雪一下,可就两样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可就两样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母亲的心
叶倾城
①朋友告诉我:她的外婆老年痴呆了。
②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同床共枕了五十年的老伴只好睡到客厅去。然后有一天外婆出了门就不见踪迹,最后在派出所的帮助下家人才终于将她找回,原来外婆一心一意要找她童年时代的家,怎么也不肯承认现在的家跟她有任何关系。
③哄着骗着,好不容易说服外婆留下来,外婆却又忘了她从小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们,以为他们是一群野孩子,来抢她的食物,她用拐杖打他们,一手护住自己的饭碗:“走开,走开,不许吃我的饭。”弄得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④幸亏外婆还认得一个人——朋友的母亲,记得她是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脸上都会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黄昏的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楼下,唠叨着:“毛毛怎么还不放学呢?”——连毛毛的女儿都大学毕业了。
⑤家人吃准了外婆的这一点,以后她再说要回自己的家,就恫吓她:“再闹,毛毛就不要你了。”外婆就会立刻安静下来。
⑥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朋友的母亲亲自下厨烹制家宴,招待客人。饭桌上外婆又有了极为怪异的行动。每当一盘菜上桌,外婆都会警觉地向四面窥探,鬼鬼祟祟地,仿佛一个准备偷糖的小孩。终于判断没有人注意她,外婆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夹上一大筷子菜,大大方方地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宾主皆大惊失色,却又彼此都装着没有看见,只有外婆自己,仿佛认定自己干得非常巧妙隐秘,露出欢畅的笑容。那顿饭,吃得实在是有些艰难。
⑦上完最后一个菜,一直忙得脚不沾地的朋友的母亲,才从厨房里出来,一边问客人“吃好了没有”,一边随手从盘子里拣些剩菜吃。这时,外婆一下子弹了起来,一把抓住女儿的手,用力拽她,女儿莫名其妙,只好跟着她起身。外婆一路把女儿拉到门口,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就在口袋里掏啊掏,笑嘻嘻地把刚才藏在里面的菜捧了出来,往女儿手里塞:“毛毛,我特意给你留的,你吃呀,你吃呀。”
⑧女儿双手捧着那一堆各种各样、混成一团、被挤压得不成形的菜,好久,才愣愣地抬起头,看见母亲的笑脸,她突然哭了……
⑨当疾病切断了外婆与世界的所有联系,让她遗忘了生命中的一切关联、一切亲爱的人,而惟一不能割断的,是母女的血缘。她的灵魂已经在疾病侵蚀下慢慢地死去,然而永远不肯死去的,是那一颗母亲的心。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题2】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描写、_______描写和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
【小题3】第⑧段中“她”为什么“突然哭了”?
【小题4】从情节上看,该文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母亲的痴呆等怪异行为,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5】从表达方式上看,最后一节是_______,这一节点明本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用原句语句回答)

5.名著阅读(共1题)

1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填空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以上文段节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_______》,文中父亲让“我”拿的“书”指的是《______》。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13.
请你参与某学校七年级二班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以人为友:请写出有关交友的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景为友:请你补写一个与前后语句意思连贯、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美丽的风景,总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让我们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吧!  

7.作文(共1题)

14.
成长路上,我们离不开爱。有了爱,生命便不会脆弱;有了爱,生命便不会孤单;有了爱,生活便充满阳光。
请以“爱给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