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我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
B.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有如坐春风之感。 |
C.现在,诈骗的手段是层出不穷,而且诈骗手法别具匠心,令人防不胜防。 |
D.在2017年元旦晚会上,七(2)班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
2.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翠绿的手掌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
B.在校园安全排查中,政教处及时解决并发现了许多安全隐患。 |
C.学校统一着装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攀比的风气。 |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
2.诗歌鉴赏- (共1题)
3.
(题文)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①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②生远岫③,阳景④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①艅(yú)艎(huáng):舟名,大船。②阴霞:山北面的云霞。③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④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
【小题1】(小题1)诗的颔联写眺望远山所见美景,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小题2】(小题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矛盾吗?为什么?
艅艎①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②生远岫③,阳景④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①艅(yú)艎(huáng):舟名,大船。②阴霞:山北面的云霞。③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④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
【小题1】(小题1)诗的颔联写眺望远山所见美景,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小题2】(小题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矛盾吗?为什么?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4.
自渡彼岸
雪小禅
(1)那年,他17岁。
(2)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包的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还是遗漏了——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
(3)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带补丁的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的衣服……
(4)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钱。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5)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似乎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它就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6)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7)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两个小时,回来时天就黑了。
(8)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9)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烤在火墙边,换另一套前一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10)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十几块钱。
(11)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12)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13)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节选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小题2】文章的第②③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小题3】文中的“他”在东北运木头的过程非常艰辛,请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艰辛的?
【小题4】文章第(2)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小题5】“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6】“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己自渡。”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雪小禅
(1)那年,他17岁。
(2)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包的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还是遗漏了——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
(3)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带补丁的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的衣服……
(4)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钱。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5)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似乎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它就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6)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7)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两个小时,回来时天就黑了。
(8)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9)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烤在火墙边,换另一套前一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10)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十几块钱。
(11)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12)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13)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节选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小题2】文章的第②③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小题3】文中的“他”在东北运木头的过程非常艰辛,请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艰辛的?
【小题4】文章第(2)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小题5】“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6】“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己自渡。”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综合性学习- (共2题)
5.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又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漫步郊外,油菜花依然如期(zhàn)放。此时抬起疲惫的双眸,令人怯意的不是流水潺潺,不是花红柳绿,更不是姹紫嫣红,而是那划破心海、穿透心扉的片片金黄。陌上花黄,我心底激荡,润了心扉,醉了心房。深深míng刻在我的脑海里的,便是这令人梦魂萦绕的早春了。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zhàn)放______ ②双眸_______ ③姹紫嫣红_____ ④míng刻______
(2)划线句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成_______
又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漫步郊外,油菜花依然如期(zhàn)放。此时抬起疲惫的双眸,令人怯意的不是流水潺潺,不是花红柳绿,更不是姹紫嫣红,而是那划破心海、穿透心扉的片片金黄。陌上花黄,我心底激荡,润了心扉,醉了心房。深深míng刻在我的脑海里的,便是这令人梦魂萦绕的早春了。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zhàn)放______ ②双眸_______ ③姹紫嫣红_____ ④míng刻______
(2)划线句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成_______
6.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播出,让我们领略了中国诗词的无穷魅力,认识到传承古诗词的刻不容缓,同时也带动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潮。七(1)班也举行了一场诗词背诵大赛。
(1)张明抽到了“背诵写月的诗句”一题,请你帮他写出两联写月的诗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末,张明想看诗词大会,可是妈妈认为期中考试在即,看电视浪费时间,不让他看,假如你是张明,你会如何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张明抽到了“背诵写月的诗句”一题,请你帮他写出两联写月的诗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末,张明想看诗词大会,可是妈妈认为期中考试在即,看电视浪费时间,不让他看,假如你是张明,你会如何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 (共1题)
7.
有多少人,难以忘怀;有多少事,可以重来。精彩的瞬间,美好的恒久,点亮了我们生命的星空。还记得吗?曾经关爱你的那个人,温暖你的那件事,愉悦你的那道景,感动你的那份情——那眼神、那微笑、那陪伴、那鼓励……都定格在你的心灵深处。
请以“那时,那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班级名;(3)诗歌、剧本除外;(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请以“那时,那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班级名;(3)诗歌、剧本除外;(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6.- (共1题)
8.
文言品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 (2) 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
(3) 大可二寸 __________________ (4) 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小题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 (2) 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
(3) 大可二寸 __________________ (4) 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C.佛印绝类弥勒 沿溯阻绝 |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 |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