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测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2757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7

1.综合题(共3题)

1.
探究实验:蚯蚓生活在潮湿 、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此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方案设计
①选取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复实验_______次
2.
麻雀是鸟纲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鸟类的通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麻雀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集结成群飞向农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 布满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觅食。请回答下列问题:
(1)麻雀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适于飞行,其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___。
(2)麻雀的雏鸟出壳时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觅食,属于______________。
(3)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从获得途径上看,麻雀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_行为。
(4)下列四种动物中,与麻雀生殖方式最接近的是_______。
A.大鲵B.蛇C.中华鲟D.蝙蝠
(5)麻雀主要以谷物为食,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一度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结果造成麻雀数量锐减,虫灾频发。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你认为麻雀不能灭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
下图为大熊猫、蚯蚓、鲫鱼、扬子鳄四种动物,请回答:

(1)鱼有许多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其主要是用_______呼吸,用鳍游泳。
(2)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______)
A.鲫鱼、蚯蚓、大熊猫、扬子鳄B.蚯蚓、扬子鳄、鲫鱼、大熊猫
C.蚯蚓、鲫鱼、扬子鳄、大熊猫D.蚯蚓、鲫鱼、大熊猫、扬子鳄
(3)我国四川省卧龙地区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对上图动物中的________进行就地保护。
(4)根据体内有无脊柱这一特征,可将动物分为两类,图中体内无脊柱的动物是_____。
(5)图中的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具有促进自然界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资料分析题(共1题)

4.
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资料一: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腹部会变成红色,相互间经常发生猛烈的搏斗.
资料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经过鱼缸时,鱼缸中腹部变红的三刺鱼会出现攻击行为,而对穿非红色衣服的人无反应.
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1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颜色和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见下表:
鱼缸
模型
三刺鱼的反应
1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2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3号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4号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如果作出的假设是“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验证该假设的最简单的实验组合是? (_____)
(2)[1]和[2]、[3]和[4]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
(3)若以鱼体外形为实验变量,上表中可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组合有? (_____)
(4)如果去掉[2]、[3]组实验,只考虑[1]、[4]组的实验,大家认为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请说明理由。 (_____)
(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由它体内的什么物质所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什么行为。(______)

3.单选题(共12题)

5.
“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最好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A.模拟实验B.用肉眼观察C.直接实验法D.用仪器观察
6.
动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体现了动物具有
A.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B.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
C.帮助植物传粉的作用D.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作用
7.
刘翔今年又刷新了自己的世界记录,他在跨栏时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这样三个过程:①相应的骨受到牵拉;②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③骨绕着关节转动等步骤。这些步骤发生的顺序是(    )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D.②③①
8.
两只雄赫尔曼龟彼此对峙时,龟壳上黑斑多的那只更倾向于选择战斗。这种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B.后天性行为
C.取食行为D.繁殖行为
9.
蚁群中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C.贮食行为D.社会行为
10.
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份是(  )
A.由关节组成B.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C.由全身骨骼组成D.由神经和骨骼肌组成
11.
家鸽、蚯蚓、青蛙、鲫鱼和草履虫是同学们已经了解和熟悉的动物,它们都有学习行为,按照其学习行为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排序,正确的是(  )
A.草履虫——蚯蚓——青蛙——鲫鱼——家鸽B.草履虫——蚯蚓——鲫鱼——青蛙——家鸽
C.草履虫——青蛙——蚯蚓——鲫鱼——家鸽D.草履虫——鲫鱼——青蛙——蚯蚓——家鸽
12.
若把家鸽和兔子、马分为一类,鱼和青蛙、乌龟分为一类,这种分类方式的主要依据是 (   )
A.体温是否能维持恒定B.生活的环境
C.体表覆盖物的特征D.生殖方式是否胎生
13.
下列是马在分类学上的一些等级名称,请你将它们由大至小进行排列(  )
①马科    ②马属    ③动物界    ④奇蹄目    ⑤脊椎动物亚门    ⑥哺乳纲
A.②①⑥③⑤④B.⑤③⑥④②①
C.③⑤④⑥②①D.③⑤⑥④①②
14.
下列各组植物类群名称,哪一组不属于同一个分类等级?(  )
A.种子植物和祼子植物B.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C.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5.
下列不属于自然保护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是( )
A.天然基因库B.天然实验室C.活的自然博物馆D.人类休养的好地方
16.
右图中牛的乳汁中含有人乳铁蛋白,下列有关此牛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是仿生技术的产物
B.它的这一特异性状能够遗传
C.它具有乳房生物反应器
D.它是转基因牛

4.选择题(共2题)

17.

汽车上有许多地方要利用光的反射,A为观后镜,B为车头灯内的反射镜.A应为{#blank#}1{#/blank#},B应为{#blank#}2{#/blank#}.(填“平面镜”“凹面镜”或“凸面镜”)

18.《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认为,对于音乐产业来讲,原创力是它的发展源头,原创力量不足,产业必将疲软。金磊表示,“如果《中国好声音》能办5年,那么《中国好歌曲》能办50年。”《中国好歌曲》能走得更远,体现了(  )

①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中国好歌曲》的创新是对舶来品《中国好声音》的否定和革命批判

③《中国好歌曲》的创新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直接提高综合国力

④文化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5.填空题(共2题)

19.
(5分每空1分).某同学为了认识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如图,请据此回答:

(1)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实验装置中给出的细菌生活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____________。弯曲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肉汤将会腐败的试管是:__________。
(4)请你举出一种与该实验中肉汤保存原理相同的商品:______________。
20.
下图是豆目部分植物分类图解,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问题:

(1)在合欢、紫檀、菜豆三种植物中,与绿豆具有共同特征最多的是____________,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_____。
(2)图中分类单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按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你认为其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资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