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北京房山周口店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273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4/6/3

1.选择题(共8题)

1.
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下已经进入了“超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及慢情
调。 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 “体验”“思考”“质疑”“沉淀” 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
A.虽然 因为 就B.虽然 因为 才C.即使 所以 才D.即使 所以 就
2.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临水的柳树随处可见,树影婆娑,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绿荫渐覆长堤水”,颜色一天新似一天,一天绿过一天。②柳树间的桃花次第盛开,夭夭其左,灼灼其右;柳树们左右逢源,幸福着、沉醉着。③办公楼下的一树樱桃,在春天里如襁褓中的婴儿般见风长,一天一个样。④上班时和同事经过树下,我们惊喜不已:昨天樱桃还含苞待放,今天就有敲锣打鼓的,有甩花手绢的,有抛媚眼的……
A.选段第①句引用古人诗句,形象地写出了柳树颜色由似有若无到青翠浓郁的缓慢过程。
B.选段第②句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绘出桃红柳绿相互映衬的美丽景象。
C.选段第③句把“樱桃”比喻成“襁褓中的婴儿”,生动形象地写出樱桃在春风吹拂下迅速生长的情态。
D.选段第④句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绘出樱桃开放时热烈、奔放的样子,表达了人们的惊喜之情。
3.
依据文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3年春天的“两会”和秋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由亿万人民承载着梦想和重托。这春秋两季盛会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因为梦想,生活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使命变得无比厚重。
A.修改: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B.修改:承载着亿万人民的重托和梦想
C.修改:亿万人民承担着梦想和重托D.修改:亿万人民承担着重托和梦想
4.
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他的成长经历启示我们:“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路就在他脚下延伸。”
B.读现代的书,可以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交谈,读古代的书,可以承传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
C.“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D.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困难?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下列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
6.下列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
7.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万里长江横巨坝,    
2006年5月20日14时,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入仓,三峡大坝浇筑到顶。毛主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大畅想变成现实。大坝建成后,防洪标准可以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洪水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也将得到全面发挥。
A.锦绣大地笑开颜B.银龙卧波美如画C.万吨巨轮通四海D.千秋伟业耀神州
8.关于图中所示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

2.句子默写(共1题)

9.
古诗文默写。(5分)
(1) ,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2)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饮酒》中反映了诗人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是     。(陶渊明《饮酒》)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10.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文 段 一
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采集食物的劳动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的种子掉落在地上,第二年还会长出新的植物,并可以收获比种子更多的植物果实。②但由于那时人类的食物还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当时的人类并没有开始进行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③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第一次通过种植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农业革命。
④这场革命使得人类从以往对自然单纯的适应和简单的依赖,转变为对自然有目的的利用和主动的改造,它使得人类从以往的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从此能够获得较为富足和稳定的食物。⑤这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活动,从而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⑥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北部是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农业革命就从这三个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 段 二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部落已在华夏大地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居民以农业为主,已大量的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作物;此外,他们还兼有饲养、打猎、捕鱼等其他行业。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陶器不仅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其中彩陶更以丰富的图案,美观的造型,表达了半坡居民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出半坡居民已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半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
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他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石耜和骨耜(sì)。陶器制造粗糙,品种也不多,只有釜、钵、罐、盆、盘五种。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因此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高于地面,具有通风、防潮性能,并且他们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
【小题1】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请你指出第一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小题2】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请你说说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 

4.(共1题)

11.
文言文阅读(共8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佁然不动佁然: (2)伐竹取道伐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其境过清”?(2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