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黑棉裤
张书超
又梦见我那条黑棉裤。
那年春上,去走亲戚。出了村子,沿河而行,要有二十多里地。已经很热了,我却穿着棉裤。走走停停,站在树荫下,看锄地的人们,都穿着夹衣,有的干脆穿了汗衫,将外衣挂在地头的树枝上,像一面旗帜,猎猎作响。
那旗帜的外衣,撩着我的心,我看那衣裳,眼发直发绿。我脱下薄薄的棉袄,里面也有汗衫,可惜汗衫已经太旧,白的变成黑的。脱下,冒掉热气,赶紧捂上。棉裤厚厚的,一冬就这么过来。但棉裤不能随便脱,厚裤管挽不起来。
从亲戚家回来,棉裤无论如何再也捂不下去了。父亲从地里回来,翻出我的夹裤,可惜夹裤膝盖和屁股都有破洞,还没有拆洗。穿上一试,裤筒只到半腿上,正在长身体的我,夹裤显然太短了。父亲很焦急:“你看,你看……要是你妈在就好了……”
妈已经不在了,而我却着急要换夹衣。
农活已经够父亲忙了,他还要做饭。我中学的课程并不怎么紧张,衣裳父亲又不会弄,我不想让他再出去寻人。我反而安慰父亲:“还是我来吧。”
这一夜,把油灯凑到近处,一剪一针地拆去棉裤上的缝线。气息无声,灯焰有形,闪烁的灯焰烧了额前的头发,咝咝响。但我还是不敢大意,棉裤是土布做的,已穿了好几年,也曾在染缸里泡过两次。布面划丝划得薄如蝉翼,针尖用力失当,就会撕开牛眼一般的洞来。尽管我如此小心,这牛眼大洞还是有几处。
第二天,将拆开的棉裤洗衣干净了,晾得半干,迫不及待地往村西的染坊送去。出得门,才发现身上的旧夹裤实在可笑,可笑得不好见人,只好回身翻出一件单裤,罩在外面,这才屁颠地撂出长腿,夺门而去。
老远的,就望见染坊前的场地上,飘扬着黑色的旗帜。出缸的染布有黑有蓝,但远外看,都是一色。随着风,灌入鼻的是新鲜的香香酸酸的染布味道,心尖就醉得发抖。染坊师傅对我颇有好感,因为我父亲是他成家的媒人。他的手因常和染青打交道,黑成乌鸡的爪子。他用这乌鸡的爪子抖开我的旧棉裤,眉间坠三条沟,如“川”字。他说:“划丝得过很了,出不了染缸的。”见我失望的神情,他拿出一包煮青:“好歹只可对付一季,你拿回去轻轻煮一下,这包煮青就不要钱了。你看,我这染坊也要关门了,这时候,有几个还穿土布啊,又恁旧!”
我走出好远,又被他叫回去:“算了,还是我来吧。”这时,我才记起,还带了一块旧布,用来补那牛眼大洞,这布也需一块儿染色。
他问道:“想不起,你没上十岁吧?”
“九岁。”
他长长叹息一声:“唉,真是的,没娘的孩子!”
没娘的孩子,被逼如此用心细心。如擀面条,够不着,就踩小凳子,没有苦不苦的,不擀就吃不上。
待布出了染缸,抖在太阳地,就有筛子大的眼睛。鸡爪师傅戏谑说:“箩面都不中,筛沙还行。”
但我还是满心欢喜。它已是表里如新,对付一个冬季是一个冬季。那年代,不能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能是新的不来,旧的一定不去。
但我不会缝制。暑假里,翻五十里山路,请姑姑。姑姑有一手好针线,缝制棉衣棉裤的同时,还要给我做一双千层底布鞋。
年底,染坊倒闭了。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目一: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 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识的宝库里。”请以“幸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动力缘于_______(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他的少年时代,在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他的家学渊源既深,又跟从名师学习。他曾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情操。他又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他”是{#blank#}1{#/blank#},他所创作的这部作品是{#blank#}2{#/blank#}。
他的少年时代,在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他的家学渊源既深,又跟从名师学习。他曾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情操。他又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他”是{#blank#}1{#/blank#},他所创作的这部作品是{#blank#}2{#/blank#}。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小题1】“记住回家的路”中“家”指的是: 。(2分)
【小题2】“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面对“机会”与“压力”,作者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4分)
【小题3】“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一句话?(3分)
【小题4】作者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4分)
3.语言表达- (共1题)
4.作文- (共1题)
5.其他- (共1题)
6.- (共1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便要还家()
(3)使扶向路()(4)寻病终()
【小题3】翻译下列画线句子。(4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4分)
①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②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③“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第④段出现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