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福州福清林厝中学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2726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4/6/17

1.选择题(共7题)

1.
下面词语都有“看”的意思,填入下面语句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登山运动员到达山顶,他们 着山下的美景,心情格外地舒畅。
A.眺望B.瞻望C.瞭望D.俯瞰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一项是(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一项是(    )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黑棉裤

张书超

    又梦见我那条黑棉裤。

    那年春上,去走亲戚。出了村子,沿河而行,要有二十多里地。已经很热了,我却穿着棉裤。走走停停,站在树荫下,看锄地的人们,都穿着夹衣,有的干脆穿了汗衫,将外衣挂在地头的树枝上,像一面旗帜,猎猎作响。

    那旗帜的外衣,着我的心,我看那衣裳,眼发直发绿。我脱下薄薄的棉袄,里面也有汗衫,可惜汗衫已经太旧,白的变成黑的。脱下,冒掉热气,赶紧捂上。棉裤厚厚的,一冬就这么过来。但棉裤不能随便脱,厚裤管挽不起来。

    从亲戚家回来,棉裤无论如何再也捂不下去了。父亲从地里回来,翻出我的夹裤,可惜夹裤膝盖和屁股都有破洞,还没有拆洗。穿上一试,裤筒只到半腿上,正在长身体的我,夹裤显然太短了。父亲很焦急:“你看,你看……要是你妈在就好了……”

    妈已经不在了,而我却着急要换夹衣。

    农活已经够父亲忙了,他还要做饭。我中学的课程并不怎么紧张,衣裳父亲又不会弄,我不想让他再出去寻人。我反而安慰父亲:“还是我来吧。”

    这一夜,把油灯凑到近处,一剪一针地拆去棉裤上的缝线。气息无声,灯焰有形,闪烁的灯焰烧了额前的头发,咝咝响。但我还是不敢大意,棉裤是土布做的,已穿了好几年,也曾在染缸里泡过两次。布面划丝划得薄如蝉翼,针尖用力失当,就会撕开牛眼一般的洞来。尽管我如此小心,这牛眼大洞还是有几处。

    第二天,将拆开的棉裤洗衣干净了,晾得半干,迫不及待地往村西的染坊送去。出得门,才发现身上的旧夹裤实在可笑,可笑得不好见人,只好回身翻出一件单裤,罩在外面,这才屁颠地撂出长腿,夺门而去。

    老远的,就望见染坊前的场地上,飘扬着黑色的旗帜。出缸的染布有黑有蓝,但远外看,都是一色。随着风,灌入鼻的是新鲜的香香酸酸的染布味道,心尖就醉得发抖。染坊师傅对我颇有好感,因为我父亲是他成家的媒人。他的手因常和染青打交道,黑成乌鸡的爪子。他用这乌鸡的爪子抖开我的旧棉裤,眉间三条沟,如“川”字。他说:“划丝得过很了,出不了染缸的。”见我失望的神情,他拿出一包煮青:“好歹只可对付一季,你拿回去轻轻煮一下,这包煮青就不要钱了。你看,我这染坊也要关门了,这时候,有几个还穿土布啊,又恁旧!”

    我走出好远,又被他叫回去:“算了,还是我来吧。”这时,我才记起,还带了一块旧布,用来补那牛眼大洞,这布也需一块儿染色。

    他问道:“想不起,你没上十岁吧?”

    “九岁。”

    他长长叹息一声:“唉,真是的,没娘的孩子!”

    没娘的孩子,被逼如此用心细心。如擀面条,够不着,就踩小凳子,没有苦不苦的,不擀就吃不上。

    待布出了染缸,抖在太阳地,就有筛子大的眼睛。鸡爪师傅戏谑说:“箩面都不中,筛沙还行。”

    但我还是满心欢喜。它已是表里如新,对付一个冬季是一个冬季。那年代,不能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能是新的不来,旧的一定不去。

    但我不会缝制。暑假里,翻五十里山路,请姑姑。姑姑有一手好针线,缝制棉衣棉裤的同时,还要给我做一双千层底布鞋。

    年底,染坊倒闭了。

5.写作(任选一题作答)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目一: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 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识的宝库里。”请以“幸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动力缘于_______(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6.根据信息填空。

他的少年时代,在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他的家学渊源既深,又跟从名师学习。他曾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情操。他又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他”是{#blank#}1{#/blank#},他所创作的这部作品是{#blank#}2{#/blank#}。

7.根据信息填空。

他的少年时代,在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他的家学渊源既深,又跟从名师学习。他曾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情操。他又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他”是{#blank#}1{#/blank#},他所创作的这部作品是{#blank#}2{#/blank#}。

2.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文章。(13分)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小题1】“记住回家的路”中“家”指的是: 。(2分)
【小题2】“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面对“机会”与“压力”,作者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4分)
【小题3】“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一句话?(3分)
【小题4】作者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4分)

3.语言表达(共1题)

9.
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等。下面请你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寓意。(4分)

4.作文(共1题)

10.
每个人出生时,时间老人都会送给他一个名叫“青春”的盒子,谁对这个盒子越珍惜,谁拥有青春的时间就会越长。一天,时间老人来到人间,看到一个十六岁的小伙子没精打采、垂头丧气,而一个六十岁的老人笑口常开、生气勃勃。时间老人觉得非常奇怪,他好奇地先打开了六十岁老人的“青春”盒子,发现里面装的是:宽容、理解、爱心、自信、乐观……,而打开小伙子的“青春”盒子,里面装的却是:自私、嫉妒、悲观、自卑……。因此不同的青春都讲述人们对待青春的不同态度。请以“青春充满着     ”为题,文体不限,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5.其他(共1题)

11.
修改语病(2分)
刘涛学习能否进步,与他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修改:

6.(共1题)

12.
阅读《桃花源记》。(18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2)便还家()
(3)使向路()(4)病终()
【小题3】翻译下列画线句子。(4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4分)
①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②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③“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第④段出现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