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2.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的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
B.“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 |
C.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
D.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了,愈下愈大。 |
4.
下面一段话,恰当的语序是
①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②空气里满是清香③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④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⑤且又是在夏季清森森一片时⑥万顷芦苇。
①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②空气里满是清香③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④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⑤且又是在夏季清森森一片时⑥万顷芦苇。
A.③②⑥⑤①④ | B.③⑥⑤②①④ |
C.②③⑤⑥①④ | D.②③⑤①⑥④ |
6.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登岳阳楼》) |
B.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
C.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嵌进你的肩膊,——祖国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阙也
张晓风
(1)“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2)那解释使我着迷。
(3)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4)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5)“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6)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7)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8)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9)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10)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11)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有了这则神话呢?
(12)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13)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14)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15)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16)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17)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球形。
(18)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19)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20)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21)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21)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张晓风《——风荷举》,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如何理解第5段画线句中“阙” 的境界?(4分)
【小题3】简析文中引用多个古代神话传说的好处。(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月,阙也
张晓风
(1)“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2)那解释使我着迷。
(3)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4)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5)“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6)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7)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8)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9)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10)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11)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有了这则神话呢?
(12)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13)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14)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15)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16)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17)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球形。
(18)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19)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20)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21)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21)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张晓风《——风荷举》,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如何理解第5段画线句中“阙” 的境界?(4分)
【小题3】简析文中引用多个古代神话传说的好处。(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3.课内阅读- (共1题)
9.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对《醉翁亭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对句子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
【小题3】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本文作者借景抒情,下面几首诗中借景抒情的是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对《醉翁亭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
B.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
C.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主要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
D.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
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句意: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的。 |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来往不断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句意: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A.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大量骈句,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 |
B.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
C.文章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 |
D.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 |
A.《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
B.《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
C.《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
D.《逢入京使》(岑参) |
4.作文- (共1题)
10.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待人接物是有讲究的。请根据自己理解,写出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5.- (共1题)
1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①其御者,詈②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③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翁始惶恐,叩首乞哀。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注释)①捽(zuó):揪。②詈(lì):骂。③起居:问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卖菜翁弛担坐(2)值几何?我偿汝
(3)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4)假贯钱足矣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
(2)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
(3)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汤敦甫具有怎样的品质?
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①其御者,詈②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③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翁始惶恐,叩首乞哀。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注释)①捽(zuó):揪。②詈(lì):骂。③起居:问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卖菜翁弛担坐(2)值几何?我偿汝
(3)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4)假贯钱足矣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
(2)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
(3)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汤敦甫具有怎样的品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